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本应是全球合作的“圆桌峰会”,却因为特朗普的种种狂妄发言,俨然变成了一座国际政治的“擂台”。
三种腔调,一台大戏
联合国大会,这个本该是协商与合作的殿堂,如今却成了权力叙事的竞技场。语言不再是沟通的桥梁,反而被各方磨砺成战略武器,清晰地构建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角色:“颠覆者”、“守护者”和“规则维护者”。
特朗普无疑是那个最抢眼的“颠覆者”。他几乎把这场严肃的国际会议,变成了一场个人“脱口秀”。他吹嘘自己上任仅七八个月就“终结了七场战争”,还声称搞定了印巴和阿以的世纪和解,让美国经济独步天下。
这些夸张的自我标榜,与其说是向世界陈述政绩,不如说是为了服务于“美国优先”的国内政治议程。他毫不留情地攻击联合国是“低效的摆设”,甚至拿总部电梯都修不好来开涮。矛头不仅对准了机制,也对准了人。
他点名批评伦敦市长,直接导致英国代表团愤而离场。这种不受任何规则束缚的强者形象,目的根本不是寻求国际共识,而是要向世界宣告:规矩,是由我定的。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扮演了“守护者”的角色。他没有指名道姓,但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回应特朗普。当他说出“法国为成为联合国一员而自豪”时,现场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捍卫多边主义价值的坚定立场,试图将偏离轨道的对话重新拉回到合作与规则的框架内。他的发言,意在团结那些感到不安的传统盟友,巩固欧洲在全球秩序中的道义高地,以此反衬单边主义的破坏性。
而中国的打法则显得更为高明,他们选择成为“规则的维护者”。面对尖锐的指责,中方代表没有陷入直接的言辞冲突,而是另辟蹊径。他们频繁地援引《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公约,用既有的国际规则作为最有力的“武器”。
更有甚者,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动表示,“不寻求”继续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这一举动,连前美国贸易副代表都不得不承认,这是在“主动给多-边贸易体制站台”。这种务实守信的形象,在喧嚣的会场里赢得了一片安静却有力的认可,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尖锐的言辞交锋固然刺耳,但真正侵蚀国际互信根基的,是言辞背后那些无法自圆其说的政策矛盾。当主要大国普遍陷入“言行不一”的怪圈时,信任危机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特朗普在联大舞台上高调呼吁,北约应该更激进,甚至可以直接击落俄罗斯战机。这番话听起来无比强硬,似乎美国准备为乌克兰血战到底。
然而,冰冷的数据却揭示了另一番景象:就在2024年,美国对乌克兰的实际援助金额,竟然同比暴跌了70%。这种强硬表态与实际投入的严重脱节,让所谓的支持显得无比廉价。
在对俄能源制裁问题上,欧美更是上演了一场“集体伪善”。美国一边向全世界施压,尤其是逼迫欧洲盟友必须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一边又指责中国和印度的能源交易是“资助战争”。
可笑的是,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欧盟自己仍然是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最大买家,2024年的进口量不降反增,份额远超中国。更有消息指出,一些美国企业正通过二级市场转卖俄油,闷声发大财。
特朗普自我标榜的“和平缔造者”形象,也同样经不起推敲。他口中那些被解决的冲突,大多是象征性的外交动作。而在巴以、俄乌这些真正棘手的核心冲突上,他不仅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反而频频发表加剧局势紧张的言论。
比如,他宣称承认巴勒斯坦国就是“对哈马斯的奖励”,这种论调无异于火上浇油。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的真实策略,或许是想把乌克兰变成一场长期消耗战,以此拖垮欧洲,最终让美国渔翁得利。
大哥靠不住,大家自己找出路
当信任的基石被动摇,地缘政治的板块也随之开始移动。对美国单边主义和“交易式霸权”的不信任感,正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全球力量的重组。传统联盟的向心力在减弱,而新兴的自主集团正在崛起。
最明显的裂痕出现在所谓的“西方铁板”内部。在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参会权利的投票中,145票赞成的压倒性结果,已经清晰地表明了美国的孤立。
更具标志性的是,英国、法国、加拿大这些美国最核心的传统盟友,竟然公然与华盛顿分道扬镳,选择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投票分歧,它标志着传统盟友体系的自主意识正在觉醒。
这种“战略自主”的觉醒,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欧洲,法国和德国正积极推动欧盟的联合建军计划,寻求摆脱对外部力量的防务依赖。
在中东,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新的防务协议,阿拉伯国家也在集体商议对策,试图减少对某一个外部大国的过度依赖。大家似乎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把自家安全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终究是不靠谱的。
与此同时,一个“去中心化”的经济网络也在加速构建。为了应对美国的金融压力和贸易壁垒,以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积极探索建立非美元的贸易与结算体系。
这并非空谈,具体的数据已经显现:在2024年,人民币在俄罗斯与伊朗的能源结算中,占比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40%。这清晰地表明,一个新的、更多元化的经济秩序,正在务实地一步步成型。
结语
第80届联大上的唇枪舌剑,本质上是全球“信任赤字”的一次总爆发。特朗普的张扬言论是那根点燃火药桶的导火索,但火药早已被大国间普遍存在的言行脱节和既有秩序的失衡所填满。
这场风波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它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迫使整个国际社会正视改革的紧迫性。未来的世界,一个国家的领导力将不再仅仅取决于它有多少航母和多高的GDP,而更多地取决于它能否以实际行动来弥合信任的鸿沟,能否为世界提供真正可靠的公共产品。
当大国领导人抱怨国际体系的“电梯”失灵时,全世界更关心的或许是,到底谁在真心实意地为修复那座通往未来的“信任的桥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