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不止于好笑,《喜人奇妙夜2》的“长期主义”实践

文 | 姆明

来源 | 看电视

有一种观看体验,是让嘴角不自觉上扬的“会心一笑”,而后演变为抑制不住的“拍案叫绝”。它不依赖于套路,而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富有巧思的表达。

这也正是《喜人奇妙夜》第一季能够打动观众、并一举斩获白玉兰“最佳综艺奖”的关键所在。

作为首摘该奖项的互联网自制综艺,《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的归来,已不再仅仅是一档节目的上新,更关乎喜人能否持续定义行业标准。

截至9月26日晚,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已突破23000,印证了《喜人奇妙夜2》作为市场头号种子的热度。

在此关注下,节目配置也全面升级,此番由马东、胡先煦、李诞、张若昀、辛芷蕾等组成的观众不代表阵容,以及“团长抢人组队”配合“整团淘汰”的残酷赛制,都预示这不是一场轻松的喜剧聚会。

因此,对于持续布局喜剧赛道的制作方而言,《喜人奇妙夜2》所需面对的议题,已超越了“能否继续好笑”的基础层面,而是能否有效承接前作光环、成功实现喜剧IP的长期价值建构,进而为同类节目的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一个可供观察的案例。

“入料”现实 “出厂”笑匠

《喜人奇妙夜2》的首期内容,呈现出比单纯竞赛更为复杂的结构。节目在竞技外壳之下,实则构建了一个促进喜剧创作与人才交流的特定场域。

内容层面,节目展现出一种将社会情绪快速“编码”为喜剧语言的敏捷性。面对当前喜剧综艺普遍存在的创作疲劳,《喜人奇妙夜2》试图通过作品与当代生活建立更深刻的连接。

首期作品如《史密撕再就业》以职场为背景,通过荒诞叙事解构工作场景中的“内卷”困境;《旧警察故事》则在喜剧外壳下,探讨“正义”与“初心”的主题。这种依赖社会共鸣的创作策略,试图在引发观众认同的同时,也考验创作者将普遍情绪转化为喜剧语言的能力。

节目机制亦承载了人才培育的功能。逐梦亚军、某某某、四士同堂等前几季人气选手将回归加入比赛,更让观众对后续赛段的作品充满期待。过往冠军加入与喜人喜剧小队一起创作,让人看到过去的冠军成绩远远不是终点,而是薪火相传的起点。期待不同风格喜人们一起共创出更多优质喜剧作品。

赛制设计促成喜剧共创。“团长回归”与“小队换乘”的规则,创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促使喜人与不同风格的团队共创。

此外,米未为演员提供了系统性的专业支持,如编剧阿捷(作品《史密撕再就业》)、翟小明(作品《技能五子棋》)以及舞台指导刘天池等专业人士深度参与创作全过程,从事剧本打磨到舞台呈现的各环节进行把控。此类围绕创作构建的辅助体系,为喜剧人提供了更为健康的喜剧生长土壤。

总体而言,《喜人奇妙夜2》的首期展现了一个成熟IP在续作阶段所采用的标准化升级策略:即最强阵容、多元作品、情绪共鸣。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套喜剧生产机制的实时运行状态。

快节奏时代的“慢创作”尝试

在这个追求“即使快乐”的时代,《喜人奇妙夜2》却似乎在做一些“慢”事情。

它没有简单地堆砌流量明星,反而更专注地打磨作品本身,这种看似逆流而上的选择,恰恰可能更贴近喜剧内容持续生产的本质。

节目在节奏安排上体现出对当代观看习惯的回应。单集时长有所控制,笑点排布更为密集,例如作品中对于职场“优化”等概念的调侃,迅速唤起特定受众群体的共鸣。

这种创作方式要求团队具备快速捕捉社会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喜剧素材的能力,使节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社交话题载体的功能。

过去,喜剧综艺的受众往往集中在年轻群体,但《喜人奇妙夜2》通过“内容破圈”,正在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的观众。节目不再局限于“年轻人的梗”,而是兼顾了多元受众的审美需求。

既有《史密撕再就业》等聚焦职场现实的作品,也有《空城计》这类适合全家观看的经典IP的改编尝试,还有《技能五子棋》面向年轻群体的无厘头风格创作。

对小众喜剧形式的推广,亦是节目的一大重点。比如漫才不再是“日式小众标签”,演员用本土化的语言和故事,让观众理解“装傻吐槽”的乐趣;Sketch也摆脱了“看不懂”的偏见,通过细腻的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成为“无语言的共情”。

《喜人奇妙夜2》的诸多尝试,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即在与“快时代”的对话中,它坚持用“慢功夫”来构建喜剧的长期价值。

它似乎相信,唯有建立起一套从人才孵化到内容创新的健康循环系统,喜剧综艺才能真正摆脱“昙花一现”的魔咒。这条路径或许不那么喧嚣,但可能更为坚实。

可持续的内容生产系统与人才机制

回溯近十年喜剧综艺的流变,从传统曲艺的复兴到脱口秀的崛起,市场始终在寻找下一个能持续引爆大众情绪的切口。

随着《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现象级”节目的出现,行业内部开始出现一种转向,即从打造单集爆款,转向构建可持续的内容体系。这一趋势在《喜人奇妙夜》系列中尤为明显,其第二季的回归,可视作对“可持续喜剧生态”的一次深度实践。

与传统喜剧综艺依赖明星效应、侧重单期效果的模式不同,米未试图搭建一个更具延展性的系统。其核心不在于制造短暂的爆款,而在于建立可持续的内容生产与人才发展机制。

从节目走出的演员在不同类型的舞台和影视作品中展现出较强的可塑性。例如,闫佩伦在春晚小品《借伞》中融合多种方言与节奏控制,体现出其语言塑造能力;刘旸在作品《小明一家》中以家庭议题切入,展现了喜剧演员对现实题材的把握。

部分演员如刘洋在话剧《苍穹之上》中获得专业奖项认可,反映出喜剧舞台经验对其表演能力的多维锤炼。还有以喜人阵容为主的剧集《大王别慌张》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场对喜剧演员戏路单一的固有认知。

这一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并未将喜剧演员简单界定为舞台表演者,而是视作可跨媒介发展的内容创作者。节目录制期间邀请行业制片人、选角导演观演的做法,看似是细节安排,实则体现了推动人才与更广阔市场接轨的意图。

从行业演进的角度看,喜剧综艺正面临从“形式创新”到“系统创新”的转折。早期喜剧综艺多聚焦于赛制刺激或明星效应,而当前的实践则提示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构建涵盖创作培育、人才孵化、市场对接等环节的生态体系,或许能够缓解喜剧综艺常面临的“后继乏力”问题。

尽管这一模式的长期效果尚待观察,但其所指向的“系统性竞争”,或 将成为下一阶段喜剧综艺发展的关键维度。

主编:罗姣姣

文:姆明

排版:姆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不止于好笑,《喜人奇妙夜2》的“长期主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