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看《奔跑吧》,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呢?有的嘉宾往镜头前一站,就仿佛综艺小白不小心闯入了《吐槽大会》,憋了好长时间都接不住笑点,强行努力却反而导致场面冷清,弹幕上满满都是在吐槽「救救孩子」。
最近一打开热搜榜单,常常能够看到,张真源的名字出现在「奔跑吧」的话题范围内。不过这次不是那种常见的,粉丝疯狂刷屏式的好评,而是吐槽的人群,纷纷开始表达意见。
这个笑起来,眉眼弯弯的少年,在节目里笨拙地抛接梗的时候,就像极了公司团建时被逼着去表演节目,不过却只会尴尬地唱生日歌的我。隔着屏幕,都仿佛能够捏出一把冷汗。
这位弟弟,每期都努力地表演着「认真玩游戏」,结果最能出圈的竟然是问白鹿「锁骨检查了吗?」这样一种让人脚趾都忍不住抠地的发言。
今天咱们不聊节目组,就唠唠偶像跨界综艺的「水土不服图鉴」。
先说最抓马的「锁骨事件」,最近一期卧底环节,张真源为了找寻线索,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道:「鹿姐的锁骨或许存有问题。」
现场在那一瞬间,仿佛如同被定格了一样,白鹿翻着白眼的表情快速被截取下来,并制作成了表情包。
粉丝拼命地解释,「弟弟年纪小,没什么经验」,可关键在于,成年偶像参加国民综艺,总归应该懂得把握分寸吧?
这就像在咱私下聚会的时候,不小心说漏了朋友的秘密,事后即便补救八次,那效果也远远比不上事前就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
回忆范丞丞参加节目那会儿,他「自黑」自己的体重,还拿那些前辈们开玩笑,就是因为这种敢自嘲的态度,才制造出了很多笑点。
可张真源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说的每一句话,就好像是从培训手册上背下来的那种标准回答一样,就连他的笑容都像是按照事先定好的节奏调整好的,完全只想着会不会损害偶像的形象。
其实偶像转型综艺咖的离谱操作何止一个张真源。
同团的马嘉祺在《歌手》当中与林志炫展开了极为激烈的竞争。那老牌唱将把新人给淘汰掉了,与此同时却将自己留了下来,弹幕之上满是那些充满疑惑且难以理解的表情。
说到底过度保护的爱豆产业,用流水线生产出,那些零社交经验的「纸片人」,将他们扔进综艺修罗场,就如同把温室里的花朵,移植到沙漠之中。
看看隔壁蔡徐坤,当年在《跑男》中被大妈认成吴亦凡,他自我打趣「我们长得是有多么相像」,瞬间便圈粉了,那便是接梗的恰当开启之法呢。
其实张真源并非没有高光时刻,就像某次泼水环节中,张真源意外地甩飞了郑恺的假发片,那种并未被台本所安排的错愕以及慌乱,反倒使他首次贡献出了在全网范围内被转发的表情包。
这不禁让人思考,或许观众要的根本不是完美无瑕的综艺机器,而是想从这些昂贵的皮囊里窥见些属于「普通人」的裂缝。
毕竟在人均微表情管理大师的娱乐圈,偶尔看到人工智能露出死机的模样,才是打工人最爱的电子榨菜。
有人会说「年轻艺人需要成长空间」,这话我同意一半。
看看张真源在《跑男》中勉强地一整天都挂着笑容。不过观众最终只记得,沙溢又贡献了多少表情包。
节目生态就是如此残酷,那些不太合适的人,拼命想要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反倒不如那些更合适的人,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积累。
更头疼的是,这种尴尬,反而暴露出了年轻偶像的生活短板。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引导年轻偶像,让他们在公众视野中展现出更好的一面。
仔细想想,他们或许,连普通朋友之间的聚会,都未曾参加过几回。
每天练舞室与宿舍之间两点一线,在那被团队严密看守、寸步不离的人生剧本之中,压根就不存在「即兴社交训练」。
就像小学生参与辩论赛一般,那些公式被背诵得极为熟练,可真到了自由辩论的这个环节时,却只剩下卡顿的情况了。
于是在节目里看到了张真源那副有些无措的模样,恍惚之间就仿佛遇见了班级里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学霸,他的解题思路极为一流,不过在春游分组的时候却永远都没有人选择他。
这种割裂感,流量再大都圆不回来,不过换个角度想,张真源的「笨拙」何尝不是被迫营业的真实写照?
当整个行业都在催熟少年偶像,要求20岁的灵魂同时具备老综艺人的圆融,这才是最吊诡的要求。
你看郑恺早年在《跑男》中那种「被碾压」的人设恰恰是因为他肯放下包袱,才得以立住笑点。
如果节目组肯给张真源设计些,「越是努力越是心酸」的任务或许那种尴尬也能够转化为可爱的萌点。
就像打王者的时候,遇到了倔强青铜的队友,那菜得呀,简直能引人发出笑声,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综艺感呢。
有个细节,很值得细细玩味:明明是一直以来充当着体力担当的角色,不过在最新一季的《奔跑吧》节目中却将所有高强度的游戏都给淘汰掉了。
张真源唯一闪光点消失,彻底沦为背景板
这暴露出综艺市场的一种趋势,导演组担心嘉宾受伤,与此同时观众也被短视频给驯化了,他们仅仅等着那些「高能的片段」。
但当节目,越来越依赖剧本以及剪辑之时,那些不善造梗的嘉宾,注定会被淘汰。
在这种环境中,认真地玩游戏,反而似一个错误,将所有人逼迫着朝,「戏精」的方向去内卷。
难怪会出现,「锁骨检查」这样生硬的笑点尝试呢。
把唱跳偶像放进综艺这个环境里,重点或许根本不是积攒观众缘,而是让新人在娱乐圈这个复杂的领域里,多去锻炼怎样「憋住气」。
要知道在那种半小时能产出八百张表情包的综艺战场上经历一番后,再回到舞台上面对那一堆堆的摄像机,那不就跟刚入伍的新兵似的,经过严格训练后终于变得沉稳淡定了嘛。
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觉得看到的是精心策划的综艺效果,可他们却把这当成新人入行前必须经历的实战培训纪录片。
最后想对那些热衷于将偶像塞进综艺的经纪公司说一句大实话:我们不是反对跨界,关键得让艺人首先拥有跨界的资本。
正如易烊千玺,凭借着八年的舞蹈方面的积累,稳稳地扛起了《街舞》导师的这个名号;韩东君呢,在《花少》当中利用他的摄影这一特长,成功俘获了观众;王嘉尔呢,则是凭借着他那率真的性格,跨越了语言方面的障碍。
想看张真源们真正发光,不妨让他们于音乐综艺之中亮上那么一嗓子,于竞技类节目里展现出自身的体能天赋。
别再用「常驻综艺」当作曝光量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硬是将钢琴师往脱口秀的舞台上推送,观众看着感觉很不舒服,爱豆自身也觉得很委屈。
至于咱们观众能做些什么呢?或许就是,将遥控器当作选票。
看见那些真正有梗的嘉宾,就多刷几条弹幕;遇到那些硬塞的流量,便安静些在右上角。
毕竟资本所追逐的热度,说到底依然是咱们用关注度投票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