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两年,芒果台的经典IP《向往的生活》于上月底正式回归。作为陪伴观众多年的“国民慢综艺”,第八季依然由熟悉的原班人马坐镇蘑菇屋,但这一次他们将生活场景搬至乌镇,却意外冲淡了节目一贯的烟火气。习惯了前七季“自给自足”田园生活的观众们纷纷吐槽:节目变味了。
常驻嘉宾黄磊和何炅不再频繁下厨,农活也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排练话剧。一群人围坐读剧本的场景持续近一个小时,消耗了不少观众的耐心。“这到底是谁向往的生活?普通人谁天天排练话剧?”在许多老粉丝看来,这一季俨然沦为一场“表演秀场”,与大众认知中的“向往的生活”渐行渐远,回归后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底色。
不过,从第三期开始,节目似乎找回了些许熟悉的节奏:黄磊再次掌勺下厨,何炅也在灶台前重现忙碌身影;采红菱、踩缝纫机等生活片段勾勒出闲适温馨的田园画面。再加上“笑点担当”陈赫的归队,最近两期节目的口碑正悄然回暖,“向往的生活”终于有点对味了。
观众的心思比君心更难测,市场的风向更是瞬息万变。不仅是这档国民级综艺,曾在内娱掀起好评浪潮的慢综艺们,如今已走到第九个年头。像《向往的生活》这样仍在坚守的节目早已凤毛麟角,新节目数量锐减,大多数也只是昙花一现。在综艺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慢综艺是否真的走向了穷途末路?
“王炸”回归,毁誉参半
原班人马悉数回归,本是观众期待已久的重逢。然而首期正片却让许多人感到失望。
这一季节目将拍摄地迁至乌镇,引入“戏如人生”主题,试图打破“乡村种地”的固有模式,通过话剧排练、剧本围读、户外公演等环节,探索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对一档走到第八季的“综N代”而言,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延续节目生命力的关键,但前提是不能丢掉核心的灵魂。
节目开头,何炅与黄磊相拥回忆过去的场景,确实令人动容。然而紧随其后的却是生硬的广告、尴尬的聊天和无休止的读剧本,节奏拖沓到让人想开二倍速跳过。
首期节目明显偏向“戏剧”主题:黄磊大谈乌镇戏剧节,一群人干读剧本,内容既不排练也不表演,甚至比赛项目仍是读剧本。长达一小时的剧本围读更像一部“乌镇戏剧节宣传片”,不仅节奏缓慢,也偏离了田园治愈的初心——观众想看的是烟火日常,而非考验耐心的“话剧排练花絮”。
与此同时,黄磊频繁输出鸡汤、好为人师,何炅刻意捧场,彭昱畅、张子枫过于乖巧缺乏主见等老问题,在这一季被进一步放大。有观众指出,前两季之所以出彩,离不开刘宪华打破沉闷氛围的贡献;而这一季,自我感觉良好的沉闷气氛配上枯燥的剧本围读,让节目更像一部话剧工作纪录片,尴尬感扑面而来。
更令人失望的是,节目最初打动观众的生活气息几乎消失殆尽。往季至少还有“劳动换食材”等设定,这一季却以发呆和点外卖收尾,连基本形式都显得敷衍。更离谱的是,彭昱畅硬举广告牌拍摄十几分钟,蚂蚁保、绿源电动车等品牌频繁露出,生硬的广告植入进一步消耗了观众好感。
众多槽点让首期节目收获大量差评。不少观众反馈,节目主题模糊,失去了“家”的感觉,田园治愈的初心也不见了踪影。但从第三期开始,节目出现了积极变化,熟悉的味道正慢慢回归。
“戏如人生”主题不再局限于生硬的剧本围读。真正从事戏剧创作的青年演员郝童欣和韩燕楠菲登场,出演《跷跷板定律》,节目慷慨地将大量镜头给了这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孩。她们聊起北五环的租房压力、旅游时选择住宿的纠结、做家教的经历,以及工作中面对老人需求时的困惑……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恰恰是当下综艺最稀缺的质感。
此外,观众喜爱的做饭环节终于回归。黄磊与何炅在厨房里边忙活边聊天,流露出一种“空巢家长”般的轻松闲适。张子枫雨中跳绳溅起的水花、彭昱畅坐在门口发呆的侧影、杨超越专注操作缝纫机的日常切片,都让那种平凡而美好的慢生活变得具体可感。
真正的“向往”,在于捕捉生活瞬间的美好,在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这是观众在慢综艺中最渴望看到的内容,也是无论节目如何创新都不该丢弃的灵魂。
缓解年轻人焦虑的“电子乌托邦”
相比音综、选秀和竞技类真人秀,慢综艺算是综艺界的“后浪”。它的兴起,恰逢观众对以对抗、竞技为主的快综艺产生审美疲劳的阶段。治愈人心、回归田园、强调随性自在的慢综艺,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随后,《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等旅行类综艺在《爸爸去哪儿》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慢综艺元素。明星们结伴前往普通人向往却难以抵达的旅行地,悠闲地逛吃逛吃,既展现当地风土人情,也呈现了团队成员间的性格摩擦与协作意识,这实际上已具备慢综艺的雏形。
真正让慢综艺成型并壮大的是《向往的生活》。2017年开年,这档节目如一股“清流”出现在中国综艺市场。黄磊、何炅和刘宪华三人“守拙归田园”,在静谧村庄中筑起蘑菇屋,与萌犬小H一同开启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为观众打造了一处逃离快节奏现实的桃花源。
彼时正是《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快综艺盛行之际,这档没有流量明星、没有游戏对抗的节目显得格格不入。在经历最初招商遇冷、平台调整等波折后,节目竟迅速出圈。亮眼的数据和热度让市场看到了这一题材的潜力,也为综艺行业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慢下来”之旅。
随后,《中餐厅》《亲爱的客栈》《忘不了餐厅》《奇遇人生》《五十公里桃花坞》《种地吧》等节目扎堆上线,慢综艺迎来爆发期。主打“诗与远方”的内容,逐渐取代了许多快综艺的市场地位。
严格来说,慢综艺并非全新的节目类型,而是综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与制作理念。从游戏对抗、任务挑战转向生活体验与思想观察,强调节奏的整体放缓。慢综艺更关注受众的内心感受,常以民生话题或文化内容为主体,展开一系列具有思想引导、情感疗愈功能的叙事。
慢综艺的初心,是为观众提供一个逃离现实喧嚣、享受宁静治愈的“桃花源”。
像《五十公里桃花坞》最初所呈现的远离城市的理想生活,就让观众在繁忙日常中感受到了片刻的小确幸。对于活在高压与焦虑下的年轻人而言,慢综艺中的做饭、种地、聊天等日常片段,没有明确的输赢与危机,这种无压力的叙事能让观众的神经自然放松。《向往的生活》中黄磊炖汤、何炅泡茶、张子枫读书的镜头,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疗愈”。
另一方面,在明星人设易崩、剧本痕迹过重的内娱环境中,慢综艺中那些相对真实的“不完美”反而更打动人心。
无论是《忘不了餐厅》中老人记不住事的片段,《向往的生活》里围坐烤火聊天的场景,还是《种地吧》中少年们插错秧、被晒脱皮却依然充满生机的画面,都触动着观众的私人记忆。这些平凡日常中的暖意与美好,为年轻人构建了一座缓解现实焦虑的“电子乌托邦”。
跳出框架
跨界寻找新表达
随着同质化竞争加剧与综艺大环境变迁,慢综艺也像其他题材一样,不断跨界融合情感、旅行、社交、生活实验、冒险等多种元素,在内容形态上探索出更多创新路径。
与《向往的生活》坚持“田园劳作+好友相聚”模式不同,同年上线的《亲爱的客栈》《中餐厅》另辟蹊径,聚焦民宿经营与美食社交,以“诗与远方”呼应当时初现的反内卷情绪。
当观众对单一的田园劳作与客栈经营产生审美疲劳后,慢综艺又转向更广阔的社会价值表达。
《忘不了餐厅》将认知障碍老人作为主角,把社会议题融入慢叙事,展现特殊群体的生命力量;《快乐再出发》凭借0713男团的老友情谊打破明星人设套路,海边赤脚唱歌、乡村帮农等无剧本互动,让真诚成为节目核心吸引力;《五十公里桃花坞》聚焦陌生人社交,以“尴尬九分钟”折射代际冲突,自2021年开播以来制造了不少热搜话题。
2023年《种地吧》的爆火,标志着慢综艺进入全新阶段。节目遵循农业规律,邀请一群年轻人用190天时间种植140余亩土地,传播关于土地、种植与责任的理念。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情况下,节目引发广泛讨论,豆瓣开分8.6,相关话题屡登热搜,催生了大批“云监工”。
与早期明星的“体验式劳作”不同,节目中少年们苦练收割机、奔走卖粮的实干细节,传递出脚踏实地的成长力量。此时的慢综艺,也彻底完成了从“向往生活”到“拥抱生活”的转变。
2024年,优酷推出的《这是我的岛》《岛屿少年》均以海岛生活为背景,以“慢节奏+青春成长”为核心。前者偏向偶像团综的娱乐性,后者更强调人际观察与心理呈现,但成员们在荒岛上的互动与成长,都兼具轻松搞笑与治愈感,为慢综艺开辟了新切口。
九年时间,慢综艺从搭建乌托邦的情绪港湾,逐渐成长为扎根真实的生活镜像。其发展轨迹,既是综艺行业的创新探索史,也是社会心态的变迁记录。虽然黄金时代或许已过,但不断拓展边界、持续为观众提供精神慰藉的慢综艺,依然不可或缺。
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