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短剧完全有机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丨对话腾讯视频李啦

去年首次创办的澳门国际短片节,在今年有了一个大胆的举动。相较于去年论坛活动主要围绕短片的叙事创意与产业发展展开讨论,今年在“短片”这个主角之外,“短剧”也站上了国际舞台。

这一看似微妙的议程调整,实则如一石入水,漾开了短影像时代最深层的涟漪。论坛主题从短片的未来逐渐向短影像生态深挖,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范畴扩大,而是一种根本性的认知升级,即行业对于短影像的判断标准不止聚焦于物理时长,还有叙事效率和情感浓度。

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也契合了当下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变革碾平了创作门槛和分发渠道,消费场景下不同观众的需求促使内容进行深层次变革,在这一背景下,短影像被赋予更高的期待。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告诉毒眸,在内容精品化战略的推进下,短剧也悄然焕发出截然不同的样貌。

用户逻辑至上

“短剧蓬勃发展到了今天,底层逻辑还是用户。”在第二届澳门国际短片节“短影像的下一步”的论坛上,李啦一语点破用户对短剧发展的核心意义。

用户反馈往往对于内容产品的呈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影响程度也随商业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商业模式上来看,短剧多采用会员分账、流量分账等To C模式,观众的付费行为直接反馈作品的市场反响。

这意味着短剧必须深入洞察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场景等等因素,确保内容与用户保持着稳定的紧密联系。也正因短剧市场不断起伏变化,这对制作方市场敏锐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李啦指出,当前用户端呈现出两重变化:一个是消费人群的增多,一个是消费场景的泛化。

在论坛上,李啦提到,“我们看到消费短剧的人口已经是6亿多了,比外卖的人还要多。”用户基数的扩大,必然要求内容进一步细分,以此来覆盖更广阔的用户。

微短剧用户规模统计(图源:DateEye)

与此同时,短剧已经无时无刻地浸入到了用户生活的每一个碎片化的生活场景,比如通勤路上,睡前时间等等,都成为了高频的消费场景。

在这一背景下,时长1-3分钟的竖屏短剧就成为了市场的“最优解”,正因如此,今年腾讯视频的短剧业务一个明显的内容变化在于,加大了对于竖屏剧的投入。

据李啦介绍,腾讯视频现在已经不分横屏短剧、横屏中剧和竖屏短剧了,“我们只是分为横屏剧和竖屏剧。”

在她看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转向,而是“横竖互促,长短共进”的战略补充和升级。“竖屏内容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作为一个产品形态,我们是不会放弃这类内容,我们也不做批量化生产,而是专注精品定制,横竖屏是互补的。”

一般来说,横屏短剧更注重剧作逻辑和制作精度,而竖屏短剧在快速响应社会热点、捕捉即时情绪、进行轻量化创新试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其实也是在丰富短剧的整体生态。

更进一步地说,腾讯视频布局竖屏短剧,不仅是基于对用户不可逆的消费习惯的洞察,更是为了完善平台内容矩阵,覆盖用户日益碎片化的使用场景。

让横竖互促的精品化内容,主动适配而非被动跟随用户不可逆的观看习惯,足以看出腾讯视频对“用户至上”底层逻辑的深刻践行。而短剧的进化之路,本就是一条无限贴近用户、理解用户并服务用户的道路。

创作者的实验田

虽然短剧进一步拉近了创作者跟用户之间的距离,但是如何保证上游供给层面的稳定,商业模式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要保证创作者和制作公司能够专注创作,大胆创新,最好的激励政策就是保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确保创作者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回报。同样,健康的商业模式也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在激励政策方面,腾讯视频不断升级。据李啦透露,对于横屏短剧,腾讯视频对于制作伙伴,自然年里面合作3部及以上的作品,最高可以拿到500万的奖励。同时对于导演、编剧、IP,最高可以获得100万的奖励。对于竖屏短剧来讲,针对独家定制的内容,我们将对播后评级为S和S+级的项目,进行不同梯度的后验奖励。制作公司最高能够有20万的奖励(单部),导演最高可达10万的奖励,全方位奖励深度合作伙伴。

通过从生产要素层面实施激励,加大对编剧、导演、IP方等关键人才的培养,才能推动行业形成尊重创作的良性生态。“未来我们还会不断研究在这个赛道里面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激励,也许到了明年我们又会有一些新的激励政策,目的还是让行业内的创作伙伴创作好的内容,同时获得高的回报。”李啦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视频不止通过商业模式吸引创作者,更给予创作者充分的实验空间,来撬动不少一线的创作者投身入局,进行短剧的创作。

李啦提到腾讯视频邀请了不少头部的长剧甚至电影的创作者加入短剧的创作,比如,曾执导《莫斯科行动》《余罪》的导演张睿创作了短剧《鹦鹉》,电影导演彭发创作了短剧《搏忆》。

剧集海报

一线创作者的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观众反馈做出的主动选择。论坛上,导演彭发分享道,“为什么我会踏出这一步,从电影导演开始接触短剧导演,其实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是短剧,还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说白了导演都是用你自己讲故事的方法去讲一个故事。所以对我来说是没有影响,影响的就是我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或逻辑,这个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的,我们也需要学习,我们也需要成长,去配合这个市场。”

在长短交融的必然趋势下,让更多的长剧或者电影创作者了解短影像的规则,才能一步步靠近观众,便于之后进行内容创作的调整。李啦透露,很多时候一线创作者会主动寻求短剧创作机会,想要通过短剧这个窗口来了解当下观众到底想看什么。

短剧不仅仅是一线创作者的试验地,同时也是新人创作者的修炼场。腾讯视频也努力地托举新人可以从短剧逐步进阶到长剧的创作。比如,短剧《招惹》成功之后,导演曾庆杰执导了爆款长剧《九重紫》,后续《逐玉》《金枝》等资源也陆续跟上,实现了从短剧到长剧的稳步跨越。

剧集海报(图源:豆瓣)

可以说,平台对于创作者的扶持更多是一种全流程的赋能和资源支持。据李啦透露,平台制片人会深度参与项目,提供从剧本评估、数据洞察到拍摄建议的全方位支持,营销和运营团队也会全链路地在项目中助力,帮助团队尤其是新人团队规避风险、提升专业能力。

由此可见,短剧产业的持续繁荣,不仅依赖于商业模式的闭环设计,更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激励、培育并留住创意人才的生态系统。只有让创作者在艺术表达和市场回报中找到平衡,短剧才能真正从流量热潮走向长期价值。

短剧精品化

在内容战略上,腾讯视频始终坚持以精品化为方向,这一理念同样贯穿于其短剧业务。诚如李啦所言,“内容最后还是精品化、头部化的趋势,它不分长短。”

腾讯视频在长剧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正系统性地赋能短剧发展。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模式,还在于创作方式融合和IP联动开发。据李啦透露,现在腾讯视频的长剧与短剧之间达成了相互借鉴的模式,长剧领域应用的虚拟制片、制作中台等模式会应用于部分短剧项目,长剧也在借鉴短剧的叙事方式和创新表达。

此外,短剧也正在成为长剧的一种的内容补充,将长剧的世界观、人物以短剧的形式进行IP开发或番外延续,比如,《九重紫》的衍生短剧《昭世录》就是聚焦于原作中高光角色以及隐藏故事线再开展创新叙事等。

《昭世录》海报

用综合视频平台的工业基础来为短剧的品质护航,也有助于推动短剧向“精品化”的未来进阶。而从行业演进的层面来看,现在短剧的竞争焦点已经明确从初期的“数量扩张”转向了深度的“质量博弈”。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质”的要求也在一步步发生着变化。对此,李啦指出,“‘精品化’是一个动态进阶的标准体系,其核心是从‘制作精良’的基础要求,逐步发展为追求‘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并注重社会情绪表达和为用户提供正向价值体验。”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精品化是基于制作水准,那么现阶段以及未来,更在乎的则是内容层面。

近年来,腾讯视频短剧在内容上实现显著突破:题材类型多元拓展,作品质感全面升维。既有在题材上进行类型探索,比如国安谍战题材的《鹦鹉》,也有价值表达上的探讨,比如,讨论人生选择的《重返八零共白首》。

短剧短小的体量,意味着其具备更多可能性,可以大胆迈进,也能快速回身,在不断尝试中扩宽自己的空间,寻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短剧完全有机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李啦说道。

无论是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进行社会议题的轻量化探讨,亦或者通过“短剧+”模式进行跨界融合,随着短剧的蓬勃发展,想必短剧在未来会绽放出更多元的形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短剧完全有机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丨对话腾讯视频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