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全链发展谋新篇,浙江再塑中华鳖“全国标杆”

从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探索,到90年代的快速扩张,从本世纪初的全链构建,再到“十三五”以来的转型提质,浙江中华鳖产业从“星星之火”成长为了“全国标杆”。眼下,全国鳖产业又到了发展瓶颈期,浙江何去何从?9月26日,浙江土特产·中华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推进会在杭州召开,旨在继续为这一产业探索出路、树立标杆。

中华鳖又称甲鱼。据介绍,中华鳖养殖业是我国高效生态农业的典范,浙江直接从业人员约5万人,人均产值超10万元,数倍于其他种养品种。放眼浙江省,现有养殖面积约14万亩,2024年中华鳖产量9.8万吨,占全国18%,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这又是一场考验。

不久前,浙江针对中华鳖这一“土特产”,发布了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以“良种化、生态化、设施化、品质化、数字化”为引领,贯通关键环节,构建形成种业更强、品质更优、品牌更响、链条更全的“浙江甲鱼”产业新格局。力争到2027年,养殖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20亿元。此次会议回答了如何实现的问题。

浙江提出,要从“全链发展”、绿色生态、渠道拓宽、要素保障、机制创新五个方面发力,在强链补链、优质生产、优价销售、协同协力、联农带富上下足功夫,推动“重点县+龙头企业+平台基地”联动发展模式,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优质中华鳖种苗的供应基地、先进养殖模式的创新策源地和中高端消费的引领区。

创新突破离不开企业的探索,会上,来自萧山、德清等区县的7家中华鳖养殖企业,向大家分享了养殖模式、产品加工、品质控制、营销渠道等方面的新做法、新成效。数据显示,浙江14万亩养殖面积当中,发展两(三)段法养殖、仿生态养殖6万亩,鱼(虾)鳖混养模式5万亩,稻鳖、藕鳖种养模式2万亩以上,稻鳖共生模式更被誉为“浙江模式”。

中华鳖产业的发展,最终要看消费者是否认可。制约中华鳖消费的重要一点是,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识别其品质,为此,浙江发布了中华鳖分等分级V1.0版本标准体系,可以进行ABC分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正准备推行的一款被称为“慧眼识鳖智能秤”的系统,只需将甲鱼放在秤台上,瞬间就会在屏幕上显示出它的评分等级,且设备识别率与人工识别率基本相符,准确率达92%。

同期举办的还有浙江土特产·中华鳖新特产品推介活动,全省共有36家主体和100余个知名品牌到现场展示,让消费者可看、可品、可买最优质的中华鳖产品。在展台的一侧,黄贡椒烧甲鱼、辣卤甲鱼、冬阴功甲鱼等二十余款菜品一字排开,接受市民的品评。喜欢的话,消费者还可以看边上的标签,上面公开了其“秘方”,回家就能照着做。

作者:毛华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全链发展谋新篇,浙江再塑中华鳖“全国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