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6 日,南京市秦淮区法院内气氛凝重,一场备受瞩目的离婚案在此开庭审理。原告是 “孕妇泰国坠崖案” 当事人王暖暖,而被告则是正在泰国监狱服刑的丈夫俞某冬。这起离婚案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背后那令人痛心的坠崖事件,更在于它是国内首例被告在境外服刑的离婚案,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司法挑战。
时间回溯到 2019 年 6 月 9 日,泰国乌汶帕登国家公园,怀有身孕的王暖暖被丈夫俞某冬从 34 米高的悬崖推下,坠落过程中,她被悬崖旁一棵大树拦住,才幸免于难,但身体遭受了 17 处断裂的重创,腹中胎儿也未能保住 。这一案件震惊中泰两国,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2023 年 6 月,泰国最高法院审理后判处俞某冬有期徒刑 33 年零 4 个月。
然而,刑事判决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王暖暖生活困境的终结。一纸婚书成为她难以摆脱的枷锁,王暖暖决定向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离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泰国并非《海牙送达公约》缔约国,这使得诉讼文书送达困难重重,按照正常程序,离婚案可能需要等到俞某冬服刑完回国后才能开庭,那时王暖暖已年近 70 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案件层报至最高人民法院,并经过外交部门介入。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实现了以远程视频方式开庭,俞某冬通过视频从泰国监狱出庭,打破了 “需待被告服刑期满才能离婚” 的僵局,为案件审理带来了转机。
庭审过程围绕着多个核心问题展开,离婚诉求、财产分割以及子女权益成为争论的焦点。王暖暖坚决要求离婚,并希望俞某冬净身出户,她认为俞某冬的恶劣行为使其失去了分割财产的资格。在财产方面,两人不仅存在共同财产的界定争议,俞某冬还索要 3000 万 “离婚费”,这让财产纠纷变得更加复杂。此外,王暖暖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下的孩子,因未离婚无法正常落户,若随俞某冬登记,未来可能受赡养义务、考公资格等牵连,子女权益问题也亟待解决。
在程序上,此次庭审创新适用了《民事诉讼法》关于 “被告被监禁时缺席判决” 的弹性条款。由于被告身处泰国监狱,无法回国出庭,而中国法官也无法前往泰国开庭,通过国际司法协助搭建的视频通道,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这一创新举措,成功解决了 “法官无法出国、被告无法回国” 的双向壁垒,为境外服刑人员参与民事诉讼开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它填补了跨国司法程序的空白,让法律的公正能够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特殊情况下依然得以实现,也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庭审前后,俞某冬母亲的言行成为舆论焦点,她那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彻底颠覆了大众的认知。她多次公开指责王暖暖 “太有钱勾引我儿子犯罪”,这一观点荒谬至极,完全混淆了是非黑白 。在她的逻辑里,似乎王暖暖拥有财富成了一种罪过,是导致她儿子犯罪的根源,将儿子蓄意谋杀的刑事责任归咎于受害者的经济能力,这种颠倒黑白的说法,暴露了她对法律的无知和道德底线的缺失。俞某冬母亲的这种言论,不仅是对法律的亵渎,也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试图通过歪曲事实来为儿子开脱罪责,这种行为遭到了公众的一致谴责。
俞某冬家属的恶劣行径还不止于言语上的攻击,他们在行动上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在泰国期间,俞某冬母亲曾以跳崖相逼,要求王暖暖修改口供、出具谅解书,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司法程序的公然干扰。在刑事案件中,口供和谅解书对于案件的判决有着重要影响,俞某冬母亲试图通过这种极端手段,迫使王暖暖放弃追究俞某冬的刑事责任,以达到减轻儿子刑罚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威胁到王暖暖的人身安全,也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让王暖暖在身心上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他们的种种行为,加剧了王暖暖在离婚过程中的身心消耗,让她在原本就艰难的离婚之路上,又增添了重重障碍。这种恶意干扰司法程序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也让公众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家人的恶劣行径和无视法律的态度 。
庭审结束后,王暖暖向媒体展示了左臂内侧的伤疤——这是她在泰国医院抢救时,为保持清醒咬出的伤口。"今天坐在这里的每个字,都是我用命换来的。"她提到的"隐形牢笼"确有医学依据。南京脑科医院诊断显示,其患有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主要症状包括睡眠惊恐障碍(每周平均惊醒5.6次)和特定场景闪回(尤其是高处和密闭空间)。
这场持续六年的抗争催生了意外的人文景观。在王暖暖经营的短视频账号下,已聚集23万类似遭遇的女性。她们自发整理的"婚恋风险识别手册"收录了142个危险信号,其中17条直接来自俞某冬行为模式分析。中国妇女报评论称:"个案推动形成了全民婚姻安全教育的活教材。"
夕阳西下时,法院门口的银杏叶开始飘落。王暖暖将儿子举过肩头,孩子手中的塑料法槌玩具在阳光下反射出微弱光芒。这场跨越国境与制度的司法长征尚未终结,但程序正义的齿轮已然转动。正如主审法官在休庭前强调的:"家事审判既要解开法结,更要化解心结。无论最终判决如何,希望双方能给孩子保留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