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

河流,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从印度河的城市网格到长江流域的稻作遗存……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与河流生态的演化深度耦合。

长江,奔流在中国大地,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承载着亿万年的生态变迁,镌刻着中华文明“因河而生、伴河而兴、护河而久”的完整轨迹。守护长江,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传承河流精神,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未来。

长江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这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当长江的碧水不断向东奔流,当流域的生态持续向好,当文明的基因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必将在与河流的共生中,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也为全球大河文明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今起,本报推出“长江文明巡礼”上下篇,记录这条大江跨越古今、横贯西东、融通中外的恒久涛声。

——编者

船出朝天门,行至瞿塘峡,江水映山绿。

——这里是源远流长的长江,这里是物华天宝的重庆。

数亿年前,磅礴的造山运动如无形之手,自浩瀚的特提斯海中托举起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与横断山脉。

亿万年光阴中,几座山脉持续抬升,仿佛大地的呼吸与脉动。

又经千年,唐古拉山脉巍然崛起,与周边抬升的群山一道,筑起一座“亚洲水塔”的宏伟雏形。

此后,青藏高原迎来剧烈隆升。大地之力自地壳深处喷薄而出,将高原推至世界之巅。水从这里奔涌、外溢,最终剖刻出三条河流:黄河、长江与澜沧江。其中,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以涓涓细流为始,进而百川归汇,向东铺展在中华大地。

浩荡长江,自此奔流。

这条江,西出各拉丹东雪山,向东奔流入海,把青藏高原、巴山蜀水、江南水乡的人们以一水相连。大河流域的中华儿女,正因有活水在心中,继而懂九州同、天下大同。

一首跨越古今的长诗

千禧年伊始,在法国巴黎,《世界报》副主编让·皮埃尔·朗日里耶准备和他的同事们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迎接新千年的到来。

怎么庆祝呢?他们决定用专栏的形式,写一批专栏文章,讲述在公元1000年—2000年这一千年中,生活在全世界的知名人物的生活故事,覆盖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

这家报纸用了6个月的时间,整理这份重要人物的备选名单。这真是一份浩如烟海的名单,他们从这份名单里,整理出12位重要人物的故事,并编辑成册,名为“千年英雄”。这些文章于2000年7月份发表。

中国的苏轼就是这些“千年英雄”中的一位,是其中唯一一位中国人。

25年后,另一位法国人——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再次提到苏轼:“来到长江边,我很自然地想到了苏轼。想必每一位中国人,都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诗词耳熟能详。苏轼写下这首词,不仅描绘了长江的壮阔,更深刻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与传承。”高大伟说。苏轼有100余万字的诗词、杂记、随笔、亲笔题书和私人信函,以及大量与他同时代的朋友和学者评论他的随笔、传略。这些文字被翻译到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高大伟在近日举办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讲了这番话。论坛期间,高大伟与世界大河流域文明的中外专家一道,追溯和探讨长江这道中华文明的母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高大伟既震撼又感动。

苏轼,是长江文明中一个嘹亮的音符。

同苏轼一样,数千年来,屈原、阮籍、陶渊明、郦道元、卢照邻、王勃、杨炯、张若虚、孟浩然、王维、李白、岑参、孟郊、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杜牧……一代代诗人走过长江,歌咏长江,写下长诗逾万行,用笔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长江,也在文学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关于家国的想象。

“被誉为母亲河的长江,确保了中国拥有一条共同的生命之源与文化之脉。”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杜瓦尔·巴罗斯说。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未断的文明,具有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这些特性构成了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发展道路的历史根基。”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说。

人类与长江的关系,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而是“调适与共生”的协同。从河姆渡遗址中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到当代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守护,长江以其稳定的水文生态、充沛的水资源与广阔的冲积平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天然庇护所”;而人类则以智慧回应河流的馈赠,构建起“水养人、人护水”的文明闭环,这正是长江文明得以延续的核心密码。

在文化依存与文明形态层面,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与其他大河的农耕文明既有共性,更存差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制耒耜、干栏式建筑与水牛遗骸,印证了长江流域是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水稻种植需稳定水源与集体协作,长江水不仅带来肥沃土壤,更促使早期人类形成“修筑田埂、统筹灌排”的协作模式,催生了“大散居、小聚居”的族群形态。

长江稻作文明塑造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全球大河文明中独具特色——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联合研究显示,长江稻作区居民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形成商业合作组织。由于灌溉设施建设与维护需农户通力合作,每年修缮堤坝、清淤河道的庞大工作量,社会形成了“集体优先、互惠共生”的规则。

这种“精耕细作、全年耕作”的文明特性,使中国的社会系统更趋稳定,文明样式更丰富多元——读懂了长江的厚重与灵动,就能更好读懂中华文明何以流而不断、奔腾不息。

一幅自西向东的卷轴

李思训曾用数月时间绘制嘉陵江山水的景象于壁上。后来,唐玄宗命吴道子于大同殿再绘同一题材。吴道子一日挥就,气韵贯通。二者各臻其妙,成为画史佳话。

长江,始终是贯穿中国绘画史的一道壮阔画题。一幅《长江万里图》,自北宋范宽、郭熙,至南宋夏圭、赵芾,经元代王蒙,续明代戴进、吴伟,延至清代王翚,近现代张大千、吴冠中等,历代画家都曾以此为题,神思飞扬,笔骋万里,用绢素、水墨、油彩,勾勒出长江博大包容的空间意象。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开放的河流,长江文化是流动不息的文化。自唐古拉山发源至东海入海口,长江纵贯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

长江,如一条流动的文明纽带,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多元地域文化串联成一幅瑰丽的画卷。博大包容的气象,自然成为画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大江上游,巴蜀胜地,群山巍峨、峡谷险峻,雄奇山水滋养出旷达豪情;中游楚地,屈原行吟、沉江明志,赋予这片土地瑰丽的想象与不息的求索精神;及至下游江南,水势平缓、物阜民丰,笔墨间氤氲出南画特有的温润与精雅。广土巨族,风格各异,最终百川归流,汇聚成中华文明的宏大谱系。

河流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是文明的“隐性骨架”。长江通过塑造空间格局、凝聚文化认同、驱动经济发展,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经济走向,其影响贯穿古今,成为理解中华文明演进的关键线索。

长江文化的多元与统一,也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在江源大地青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夏吾角正提笔绘制唐卡。“你看这画上的金线,是不是很细?”夏吾角一边运笔,一边问,“因为作画时,笔尖只取一根毫毛,就像我们长江源头的细流。”

在贵州省台江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在敲打小锤。不一会儿,一只银做的蝴蝶便振翅欲飞。吴水根说,苗族银饰锻制的手艺,孕育于长江流域。长江水,也滋养了苗家的银。

梁平竹帘、黄梅挑花、夏布绣、海派玉雕……不同的空间内,长江巧转腾挪,化作不同的形态,赋予各地资源禀赋和人文风貌。各地又因这条大江,一脉相连、万里同源。

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刘汉俊说,长江流域自古为多部落、多氏族、多族群共居地,目前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人口。虽然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宗教崇拜、观念习俗、生产习惯、饮食偏好不尽相同,但各民族间人员经贸往来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沿江儿女相依相伴,水乳交融、相濡以沫,命运相连、患难与共,并与黄河流域各民族、草原游牧民族、东北游猎民族等交往深切、交融深厚,形成古老中华大融合、大交流、大一统、大团结的基本格局和文化底蕴。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金瓯永固,天下大同。百川归一既是长江地理的特征,更是长江精神的特质。”刘汉俊说。

一道从始至终的命题

中国是“大河文明的集大成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自然流域与中国大运河构成“江河共济”的网络。这种网络不仅塑造了中国“东西联动、南北互补”的地理格局,更整合了多元文明,成为国家统一与文化传承的“隐性纽带”。

生态互补、文化交融、治理协同的大河网络,为中华文明存续与发展提供了战略纵深。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但历史上频繁的水患与战乱,促使人口与文化向长江流域迁移;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与丰富水资源,成为北方文明的“避难所”。南水北调工程通过长江补水黄河流域,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正是对“江河共济”生态逻辑的当代延续,实现了大河流域间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了全国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

治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切实命题。从大禹疏导岷江,到李冰修筑都江堰分水泄洪;从灵渠连通湘漓,到邗沟贯通江淮,再到今天的三峡工程,治水,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江河安澜、民生发展的深切期盼。

大河的治理,塑造了集体协作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启迪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不久前,位于重庆奉节的夔门长江大桥刚刚进行了维修加固改造工程。2006年,这座大桥建成通车,使“瞿塘险过百牢关”成为历史,夔门天堑变为通途。此后,当地时时对大桥进行养护、修缮,避免水患影响。

如今,万里长江,从夔门长江大桥,到武汉长江大桥,再到上海长江大桥,一座座大桥如彩虹飞架。江面上,现代化港口星罗棋布,公路上,路网密集成环成网。一条绿色、智慧、现代的长江,正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长江的‘善’与‘利’,表现在水利、灌溉、防洪、水电、生态、旅游等各方面。”刘汉俊说,“以人水关系为核心,江河湖海资源利用、电力灌溉工程开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容的水善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涵。”

“浩浩大江串联起长江经济带,覆盖了约占中国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规模、贡献了约45%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高大伟说。

“长江经济带是古老的大河文明与开放的海洋文明在当代中国的交汇与实践,是中国基于长江流域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区,也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杨开忠说。

长江与中华文明的共生史,揭示了一个真理:河流生态的稳定是文明存续的前提,文明的进步必须以尊重河流生态为底线。从历史经验看,“人水和谐”的共生、“通江达海”的开放、“江河共济”的协同、“以河塑魂”的传承,是长江文明兴盛的关键;从当代发展看,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传承“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让长江不仅成为经济的“黄金水道”,更成为文明的“精神纽带”。

守护长江,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传承河流精神,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江,不只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脉。守护好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一道永恒的诗题、画题、命题。万里长江,等待着新时代的我们,继续为中华文明书写新的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