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台新创的民族交响诗《春江花月夜》在江苏大剧院音乐厅首演。这部新创《春江花月夜》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委约创作,是著名作曲家张朝根据对唐代诗人张若虚长诗《春江花月夜》进行考证、梳理、分析后的研究成果,是对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及其生平的全新的解构,是对这一孤篇压全唐的伟大诗篇情感上的启迪升华。这一部七个篇章的交响诗时长达85分钟,通篇原创音乐与多年来流传于世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是对用音乐来解读《春江花月夜》的彻底的颠覆!很可能会带来社会对张若虚及其《春江花月夜》重新关注,也许会带来一门新的学问名为《春学》,如同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学问名为《红学》。从认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无疑是好事。
10年前,张朝偶在观月中,顿悟到月亮给人们的三个启示:“静、明、行”。月亮宁静无声,独明夜空,且敏于践行。
10年后,适逢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委约机缘,使张朝得以细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曲家在字里行间寻到了跨越千年的共鸣: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就是诗人向月亮的发问——谁最初看懂了你?你何始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情”不就是曙光吗?月亮圆满落下,热情似火的曙光将照亮大地,满江、满树皆充满温情!
作曲家张朝感慨,能与古代诗人张若虚邂逅并成为知音,真是三生有幸!大型民族交响诗新《春江花月夜》,用今人的“乐”与古人的“诗”跨时空携手,以“乐”为火种,点燃“诗”的光芒,让音乐成为诗中月落时冉冉升起的那轮朝阳,给我们带来温暖,照亮我们的世界!
与张若虚千年邂逅的作曲家张朝,乐兴大发,不由的诗兴大发,赋诗一首,献给大型民族交响诗新《春江花月夜》的听众和所有关注新《春江花月夜》的朋友:
《七绝·清辉三叠》张朝
[静]
孤悬云海辞繁宿,
静揽清辉聆籁声。
寂隐千山皆入梦,
乾坤默守四时春。
[明]
明光散尽世间昏,
独醒苍穹照夜程。
影落江潭波里澈,
风开岫霭镜中真。
[行]
穿云踏雾驭冰轮,
掠过星河未著痕。
愿化长风为翠羽,
行霄万里近新晨。
一、《序曲——海上明月》
音乐会从《序曲——海上明月》开始,五声调式的分解和弦用弦乐铺开,静溢的海上明月一片湛蓝,海上明月的主题渐次奏起,加入竹笛声部的固定上扬的音型带入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意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涌动的画面。安静中,悠扬的竹笛先奏响海上明月的主题,渐强至乐队全奏。汹涌的潮水般的音浪用大军鼓领奏的打击乐奏响,吹管乐奏起海上明月的主题,渐强直至舖天的海潮而止。
序曲的音乐形象鲜明,张朝的作品旋律之美是业界公认的,好的创意,好的旋律,好的结构,好的配器!
当然,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音乐家的初心。
二、 《春月—花月照林》
从淡淡的以苏州寒山寺钟声的泛音列演变而成的钟磬之声奏响,古筝和竖琴的独特音型在钟磬之声中平添了一丝人间温情。
箫在钟磬之声的背景下,奏出摄人心魄的如歌的旋律,好似昆曲风骨演绎的江南丝竹,古朴典雅。
如歌的旋律由大提琴奏出,温婉凄丽,琵琶声部的加入却是那样的和谐,竹笛的加入更加如同新江南丝竹,一派江南柔情。
高音笙的出现,纯净通透,营造出作曲家心中的情境:“月悬枝头,挣破云翳,抖落一身清辉花香漫过江岸,将春夜酿成微醺的酒。林间的新绿爬上月光,青春在剔透的露珠里凝成永恒,绽放一粒花苞,便是整个宇宙的怦然心动”。中阮和琵琶柳琴的加入,还是那样的如歌,那样的怦然心动,令人心碎。
弓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加入把如歌的旋律推向一个高潮,乐队全奏,爱的主题再次奏响。弹拨乐和弓弦乐奏起活泼的小快板,加上竹笛与弓弦乐的组合,再到乐队全奏,婉如“抖落一身清辉花香漫过江岸”。
在几声醒耳提神的小镲后,一曲犹如咏叹调的青春的歌奏响,犹如戏曲过门的穿插和如同江南丝竹的加花,使乐队的全奏怡然生辉。
春月中的爱的主题再次奏响,尤其是弹拨乐声部奏出柔和通透的主题,这里作曲家和演奏家令人对民族弹拨乐刮目相看。
春月主题再一次乐队全奏时,管乐齐鸣,然而,通常民族管弦乐中强奏的吹管乐的扁尖燥却悄然不见,可见作曲家小心翼翼的对待唢呐、竹笛和笙,深知起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国民族器乐能够傲然于世的是其“仙乐飘飘”的独特气质,这是西方音乐所无法做到的,无论贝多芬还是梅西安。而用中国民族器乐去和西方音乐拼交响化,那是以己之短拼他人之长,作曲家张朝近年来放缓了大型民族管弦作品的创作,就是在认真的思考,他的思考成果在中国的民乐强省江苏委约的新春江花月夜的创作中绽放,让喜爱民族音乐的人们听到了希望,就如同月落时冉冉升起的那轮朝阳,给我们带来温暖,照亮我们的世界!
三、间奏曲《间奏——江流暗涌》
对比上一章的暮色中寒山寺钟声到月落时冉冉升起的朝阳,这里就是暴风雨。由上一个篇章中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急速的音调由吹管乐器奏出,唢呐的变化无穷,各种音程的变化,或拥挤,或宽松,或坦荡,或狰狞,作曲家对吹管乐和声选择非常慎重,用三度还是四度的音程都要纠结,并要求演奏员们合奏时明白和声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聆听。
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么美好的爱情主题也可以这么狰狞。变化了的爱情主题快速的演奏,吹管乐与弦乐竞奏将音乐推到暴风雨的高潮,紧张无比。
一段弹拨乐的过渡,乐队变成极弱的长音,似有似无之间,如同台风眼一般的宁静,全场都在静候,屏息凝神的静候,静候佳音------,
天崩地裂突然降临,打击乐一击极强奏令人惊鄂!!!惊愕过后便是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
本场音乐会的指挥张伟在分析新春江花月夜结构时体会到,“《江流暗涌》之所以放在古筝协奏曲《江月》之前,是因为接下来的《江月》,想要表达的是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万物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思考。那么只有在经历过摔打、锤炼、折磨和痛苦之后,才会去沉思。并且间奏曲的最后三个音就是古筝协奏曲的主题动机,还具备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古筝协奏曲《江月——孤月明空》
刘乐
《江月》是一首长达20分钟的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由中国当代杰出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现任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得主刘乐担纲。
4月中,刘乐接到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李阳团长来电,获悉他们团委约作曲家张朝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诗《新春江花月夜》首演在即,其中有一首古筝协奏曲想找他担纲独奏。刘乐与江苏民乐团曾有过愉快的合作,知道能有和超级大咖作曲家张朝教授的合作机会,他欣喜若狂,立刻就答应接下这个任务。刘乐说道:“我也在猜测,这个题材大概的风格和古筝大概的音乐语言设计会偏向什么样子。是否就如原来那首《春江花月夜》一般?因为这个题材的概念深入人心,虽然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春江的曲子 能难到哪里去 ”这天真的想法让我觉得应该问题不大。
刘乐说,拿到乐谱后,有一个过山车式的心理过程。面对乐谱上密集的织体、复杂的节拍节奏、多变的速度,我开始觉得事情不简单。先看到了各个段落的小标题,均取自张若虚诗篇中的原句,再一一从谱面结构带入诗句的粗浅释义,感受就是和原诗既像又不像,既契合又矛盾,基本上就打碎了我之前的判断,这完全是一个新的春江花月夜。对这位大神级的作曲家作品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尤其是几部民乐协奏曲,听过多次也参加过排演。张老师的许多钢琴作品,是我了解他的另一个角度,纯真与复杂、直白与纠结,我拿到的这首《江月》中,感觉充满了这样张力级的特质。
刘乐说:“我花了一周时间,把谱面内容全部梳理和练习了下来,其中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研究声部、设计指法、适应节奏等方面。与其他的古筝协奏作品不同,这首乐曲着重开发了古筝在演奏多声音乐上的可能,张老师把一些钢琴写作思维植入到了《江月》中,我感觉这是普通古筝演奏者所不适应的,或者说没有常规训练过的。
刘乐说,“《江月》的和声性应该是我在练习中最有感觉的,可以说练习完有了一种跨领域的兴奋感。我所学习和演奏过的古筝作品,从未曾像《江月》这么大胆的开发和声。甚至中间有些地方出现了类似印象派的感觉,我实在是觉得惊艳。德彪西是我比较喜欢的作曲家,没想到我也能有机会在古筝上体验一把印象式的感觉,练的着实过瘾。不过演奏这些地方,我需要在音色和气息上有所调整,以避免带来乐器音色和文化属性上的不适感。
我明白了,张朝老师是把古筝放在了一个更高更广的甚至是世界性的视角来创作,首演前一天的联排,我才算完整听了一下其他几个乐章,这才对张老师整体的构思布局有了全新的理解。作为一个整体性很强的作品,《江月》个体其实在色彩上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与另外一首二胡协奏曲《逐月》相比较,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作品衔接中《江月》又是一个很关键的角色,这也与该篇章的对应张若虚诗句在文思和哲理上的衍生、转折息息相关。很惊叹于张老师对布局结构的设计,也让我在演奏上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将作品放在全套大框架中去呈现?我的想法是,这一章就是用来思考和求索的,作曲家的思考,演奏者的思考,观众的思考,都应该在音乐里汇流起来。所以在演奏中真实提问、 面对纠结、共同求索,而非是生硬的单方面灌输、引导和表演”。
首演中,音乐响起,沉思与求索。淡淡的序奏中,意外的鸟语花香。纯美江月依旧,独行者诗人张若虚在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纠结立即开始了,复杂的音型,近似疯狂的刮奏,到乐队的全奏。江月的主题奏出,低音提琴的淡淡长音,交给古筝一段纯美的独奏,诗人的心潮渐渐起伏,歌唱。忽而心情低落,忽而开朗!一段古筝的快速独奏,只身将音乐推向高潮。
乐队的主题全奏过后,古筝与笛萧的对答呼应,古筝进入了思考,思而不得。弦乐与古筝的相互嵌入,音乐生动,织体复杂,乐队的节奏铿锵,古筝的扫动带入乐队全奏。古筝的江月主题又淡淡的奏响,竹笛的呼应来自天外,只是古筝还在纠结,上下求索。
古筝又渐渐安静的歌唱,这时乐队又一个高潮到来,吹管乐器的中强至渐弱铺开,古筝的哲理思索又一次开始,极安静的奏出,忽而,两声柳琴的长音呼应,此处妙不可言,是点睛之笔,那西沉之月带给我们的是冉冉旭日,江月一派,天上人间。
记起古筝演奏家刘乐说过,首演一部艺术作品,是个缘分事儿。他和作曲家张朝原来素不相识,张朝在首次听刘乐参加排练后说,这部作品好像就是为刘乐量身定做似的。刘乐还说过,江月首演上场前的紧张,是因为“捧在手心的音乐,总不那么容易放松下来”----
五、 《花月——诗国之舞》[中板.快板]
张朝的创作是乐不惊人誓不休,他的新春江花月夜更是如此。《花月》一章,如同歌剧、舞剧中的场面,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张若虚时代的大唐,无论是武则天,亦或是唐玄宗,都是盛世大唐,华夏民族雄踞东方,举世景仰,万邦来朝。这就是《花月》所要表现的《诗国之舞》。
非盛世大唐莫属的延绵不断的钟磬之声,直接进入新春江花月夜之大爱主题,由没有扁尖燥的丝竹之乐奏出,如果换成西洋的管乐齐鸣,就没有东方大国的气势,这就是作曲家张朝挖空心思构建的东方气象的宏大场面。
一组由弹拨乐主奏的上下翻飞的旋律悦耳动人,开始展示万邦来朝的一幅幅画面。弓弦的加入令场面热闹了几分,竹笛的进入犹如仙境,一派拓展开来的江南丝竹的意境,却又找不出出自于哪一部江南丝竹经典,这就是张朝的高明之处。
记得在被业界评论为昆曲风的抒情歌剧《芥子园》中连戏中戏《牡丹亭》游园一折的姹紫嫣红一段唱腔都是张朝自己作曲的,全剧没有一句音乐来自于中国戏曲和民间音乐的旋律,而是截取了中国音乐的基因。首演结束后前来观看演出的法国驻华大使和文化参赞满场找到我们,激动的说,“你们把中国古老的昆曲和西方的歌剧如此完美的结合,太令人感动了!”
江苏省民族乐团弹拨乐声部
《诗国之舞》中热烈的场面由弓弦、丝竹、弹拨交替奏出,其中一段由阮族乐器演奏,传统的中国乐器,地道的中国风。
一段由竹笛独奏的音乐飘出,如同《牡丹亭》中的花神舞,气氛即热烈又端庄,地道的大唐盛世就在面前。弹拨乐与竹笛的互动,就如江南丝竹的加花手法,这就是东方的室内乐,气质和风度不是西方音乐可比拟的。弓弦乐器的加入,各声部的独立与融合,就是中国风的复调音乐。
如果有人问起创作新春江花月夜的初衷是什么,作曲家和江苏音乐人、江苏省民族乐团可以毫不犹豫的告知,是文化自信!
音乐进行到中板,丝竹管弦齐鸣,场面热烈起来。忽然,琵琶奏出了婀娜,舞姿蹁跹,高音笙如歌的奏响,竹笛和唢呐音色讲究、仔细的加入乐队全奏,又是大唐盛世的场景。
渐弱到神秘,高音笙独奏,记得在排练过程中,张朝用他的舞蹈提醒乐员们,这是舞姿婀娜,是波斯美女,是乌兹别克,是欧亚大陆桥,是万邦来朝!作曲家的舞姿自然不能和舞蹈家相比,这段排练结束时,全体乐员们给作曲家张朝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给大家带来美好的音乐,感谢他不甚精妙的舞姿给大家精妙的启发。
二胡首席抒情的独奏带入了安静,又是弹拨乐组的演奏,直至全奏,热烈中,诗国与花月融合,结束了精彩的《花月》。
六、二胡协奏曲《逐月——逐月照君》
快板、慢板、急板、慢板。
二胡声部
这是新春江花月夜音乐会中的第二首协奏曲,演奏家是青年二胡演奏家章海玥,新科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一名得主,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博士,博士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于红梅。章海玥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
起初,接到邀请由她首演这部新创的二胡协奏曲时她非常兴奋,作曲家张朝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太阳祭》是她们的必练曲目,张朝的其他一些民乐作品她们也经常演出,作品的演出率很高。这次可以首演张朝的新创作品她更加激动。
在刚拿到《逐月》的独奏谱时,她觉得好好练肯定没问题。直到一周后她为这部作品和张朝老师见面,张朝用钢琴模拟乐队部分,把完整作品弹了一遍,章海玥说,我这才意识到摊上事儿了!章海玥对这部协奏曲的认知和另一位演奏古筝协奏曲的演奏家刘乐一样,都有坐过山车的过程。
章海玥说“《逐月》的难度远超之前的想象。从那之后,我每天都在发愁,担心自己能不能完整驾驭这部作品,也拿不准自己的感悟力能不能达到张朝老师的要求。所以每天早上醒来,我必做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大量听音乐。听的是巴赫、贝多芬、舒曼、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这些音乐大师的作品。我知道,演奏这部作品不能一直困在自己原本的音乐审美里,得吸收更多不同的音乐养分,这样才有可能把《逐月》演奏好。第二件事就是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文字能给人不一样的启发,看着它,就感觉像一幅慢慢展开的音乐画卷,带着我走进一段跨越时空的心灵旅程,让我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里的情感。”
章海玥是一个非常擅长用脑子演奏的年轻的演奏家,她技术扎实精湛,音准非常好,音乐的感觉非常棒!我们在这里摘用一段她为演奏这部作品的体会笔记,能更好的了解一部作品首演的演奏家的体会,为今后的演奏家们提供一个理解的途径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快板:梦溯往昔,情愫犹新
乐曲开篇宛如一场朦胧的梦境,二胡轻柔地奏响,音色由弱渐强,似被岁月尘封的模糊记忆,在不经意间缓缓映入眼帘,在琴声中慢慢苏醒。起初,
独奏以长音为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我们得以沉浸在遥远的过去。
随后,音型由长音变为灵动的十六分音符,速度也从 70提升至 126。像是少年时期纯真的感情,两小无猜。力度的逐步渐强,像一只无形的手,将这份回忆从遥远的过去拉回到当下,少年时的点点滴滴逐渐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慢板:情思缱绻,纯净永恒
第二部分的慢板,情感细腻且层次丰富。它蕴含着等待爱人归来的悠悠思念、流淌着爱的甜蜜与幸福、夹杂着离别时的纠结,还藏着个人的内心独白。旋律流淌出最真挚的情感,不掺杂一丝杂质。
急板:战火燃情,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急板,要求演奏者达到 190 的惊人速度。速度之疾、难度之高,
无论对于乐队还是独奏者而言,都是一次挑战。最初,张老师以为这个速度二胡无法完成,觉得我会提出修改意见,然而,当我第一次将这段急板拉给他听时,张老师脱口而出:“比我想象中的还快!”于是,便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这段急板中,张老师勾勒出战争的图景,其中双音的运用更是神来之笔,将战马嘶鸣的画面展现在听众眼前。整段氛围激烈紧张,独奏与乐队声部间的交替紧密无间,需要极高的配合度。每一次声部的转换,都像是战场上的战术调度,精准而有序。
慢板:情思缱绻,纯净永恒
张朝老师特别强调这段要尽量减少滑音的使用,让音乐始终保持纯净,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这需要我跳出原有的演奏习惯和惯性思维,打破程式化的演奏方法。
从技术层面而言,重新规划了指法、弓法和运弓的每一个细节。依据音乐的需要,精心设定每个音符的演奏方式。例如,在表达思念之情时,采用慢速滚揉,让音乐更舒缓,减少换把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滑音,弓法尽量打开,使旋律更流畅。这与从小训练的方式有所不同,一般演奏慢板表达思念、相思情绪的作品时,二胡演奏往往会无意识地融入声腔化概念,想让演奏更具韵味,所以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些技法。起初,我也按此习惯练习,后来拜访张朝老师,演奏完后,他什么都没说,直接在钢琴上弹起了巴赫,那音乐营造出的空间感,是我从未想过二胡能呈现的效果。
我理解到,内在的感受力才是音乐的灵魂。真正重要的是让音乐融入心灵,化作温暖的烛火,将光与爱传递给每一位听众。当内心沉浸于音乐,手上的演奏自然就有了生命力。从那天下午起,我明白了“二胡拉我”和“我拉二胡”的区别。
急板:战火燃情,惊心动魄
慢板:幻梦绮境,情归至美
第四部分与第二部分同为慢板,情感表达却大相径庭。第二部分慢板,似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等待爱人归来的思念、离别时的纠结等复杂情绪;而第四部分慢板,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引领我们踏入一场如梦似幻的邂逅,与相爱之人在梦中相逢于理想世界,那是一种淡淡的、却又萦绕心头的忧伤。在这个梦幻世界里,音符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没有现实的纷扰喧嚣,没有战争的残酷无情,唯有纯粹的爱与美好。这种美,是历经一切情感波折后,人们穷尽一生所追寻的答案。
演出开始了,乐队奏出朦胧的音流,大提琴和二胡声部奏出主到属的线条时,独奏弱奏的滑音悄然汇入,是属到主的长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
氛围。是诗人对自己青春的追忆?
弹拨和弓弦声部带出了青春的快板的音型,独奏的快板进入,清澈、灵动、有激情的。音乐拉宽为行板,是青春的绽放。作品进入了回旋曲式,快板和行板的交替。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快板演奏过程中,大提琴演奏的复调的行板,音乐非常动人,和独奏声部珠联璧合!
钟磬之声中,转为慢板乐段。章海玥演奏的歌唱性自不必说,音准本来就好,加上她最近巴赫听多了,12平均律的感觉深入内心,演奏出的音乐是纯洁、干净,高把位的音乐依然那么精确、完美,超高把位的音色竟然那样的扣人心弦。可以说,这里的二胡演奏出了以往二胡作品中没有过的感觉和音乐的境界,是作曲家和演奏家联袂,勠力守正创新,共同奏响新时代的声音。
弹拨乐的简短过渡后,转为急板乐段。行板开始,音乐渐渐激越起来,快速的高把位切换章海玥也是精确无比,二胡是没有指板的弓弦乐器,音准控制很难做到精确的,看来演奏家的天赋和刻苦训练缺一不可。音乐进入急板部分,190的快速是作曲家张朝要追求的速度,章海玥和乐队都做到了。张朝是一位缕缕挑战极限的作曲家,记得他在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几个主题叠加的乐段,小号的吐音速度也是到了极限,灿烂辉煌。
急板乐段中,作曲家为独奏二胡写了一段双音,结合快速换把的音型,和乐队各声部的配合,准确表现了古代的乱世中的金戈之声和人嘶马鸣的场面。用章海玥的话说: 如疾风中夹杂着嘶吼,似骤雨里裹挟着悲愤,让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将音乐中的紧张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曲家张朝对演奏的要求非常高。急板乐段他还要求独奏的重音点要与乐队错开,这又增加了演奏上的难度,章海玥说,直到走台的那一遍我还在出错,演出前一直告诉自己越激动的地方头脑就要越冷静,好在演出这遍完成的很好,没有失误。虽然难度大,但也成为了这段急板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急板乐段,独奏二胡和乐队的弓弦声部都非常精彩,配合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非常默契,190的急速乐队也毫不含糊的精确演奏,江苏省民族乐团的演奏员的个人能力和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音乐进入到协奏曲《逐月》的第四部分:
慢板:幻梦绮境,情归至美
竖琴和马林巴将音乐带入梦幻绮境,进入一幅朦胧的水墨画。以竖琴为背景的独奏缓缓奏出。与乐队的合作中,即使是弱奏,独奏也极具穿透力,动人依旧。与同是慢板的第二乐段相比,乐队和独奏声部的张力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和声性加强了,分解和弦在和乐队的竞奏中也不居下风。

二胡演奏家章海玥在作品研究中体会到,我们在音乐中与千年的张若虚邂逅,张若虚在千年前与相爱之人在梦中邂逅,也许他们只是在理想世界邂逅而不知所踪,那是一种淡淡的、却又萦绕心头的忧伤。在这个梦幻世界里,音符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演奏中将这份梦幻、叩问与美好落实于演奏,难度也非常大。章海玥告知我们,张朝老师对她说:“这段要拉出甜蜜的忧伤。”当时她就懵了,甜蜜能演绎,忧伤也能诠释,可甜蜜的忧伤,究竟该如何呈现?在不断摸索中,赵景扬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灵感:“什么东西都不要满。”这简短的话语,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最后一段慢板的演奏里,我尝试给音乐留出更多空间,每个音之间不再填满,让音色虚虚实实,相互衬托。如此一来,忧伤和甜蜜,便都有了。
竹笛和琵琶引出独奏的如歌的吟唱,竖琴奏出逐渐完整的分解和弦,不完整到完整之间的过程极具哲学意义:在唐代,尚不知名的诗人张若虚在诗中寻问,不知自己是何人,不知身在何方,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此曲最后的一段弱奏的结束音乐里,独奏乐器用了大量的泛音,包括鲜为人知的快速下滑的泛音。因为不是任何音都可以奏出自然泛音的,所以,在快速下滑经过的泛音中奏出了自然的泛音列,其独特的效果神秘,不可知,充满对未知未来的追求!

指挥家张伟也是位勤于思考的音乐家,对于协奏曲《逐月》,他说道,“对指挥家来说,《逐月-逐月照君》是这台《春江花月夜》中最难的一首,因为速度一直在变化。整台音乐会中最难控制的可能莫过于此了,每个段落的速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排练到正式演出,我一直都在努力地熟悉,力争每段都能达到最准确和最佳的节奏律动。此处得要和演奏这首二胡协奏的章海玥老师致歉,因为我个人有这样的一个排练习惯,就是在首演一部新作品时,会在每一遍的排练中去尝试不同的速度。以便在正式演出时,能够找到最佳的速度,达到最好地一次呈现。以至于章老师在走完台和我说:“我们这几次合乐,每遍的速度都不太一样?”不过,不管起什么样的速度,她都能够毫无瑕疵地稳健演奏。演奏家扎实的基本功,炉火纯青的演奏技艺,优美的音色和良好的音乐感觉,使得《逐月》在首演中同样大放异彩。”
七、《终曲——乘月寻梦》民族管弦乐与独唱合唱
独唱/刘桐
合唱:爱之旅合唱团
此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谱写的艺术歌曲,其女高音独唱部分也是一首带吟唱风格的咏叹调。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刘桐也是金钟奖得主,还获得过三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族歌剧人才》,刘桐是国内比较少见的民族、通俗、美声三合一歌唱家,在《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国七十周年等国家一类演出中担任主要演员。她还主演了包括国家艺术基金大型歌剧项目《芥子园》以及《苏三》《江姐》等歌剧。
这部新春江花月夜的各个篇章把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全诗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和表现,《终曲-乘月寻梦》就是加上了吟唱部分的集大成者,音乐会全曲的精华在此都有很好的呈现。
海上明月的主题奏响,乐队全奏的主题在竹笛波浪型的音型衬托下,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场景一览无余。序奏结束时,几小节竖琴引出女高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吟唱,此处民族通俗唱法,声音自然通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由合唱团演唱,演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有合唱团加入,刘桐开始用民族唱法,唱到“送流水”时,合唱团的声音非常弱,刘桐很聪明的用通俗为主的唱法来表现,把“流水”两字唱的亲切感人。
送流水之后,诗句的意境变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作曲家把音乐淡下来,用竹笛和笙的组合,引入“白云一片去悠悠”的诗句,此处四句乐队的演奏清雅空灵,丝竹之美秒不如此。民通唱法到“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通俗唱法为主导,“相思明月楼”唱的通而不俗,意味深长。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关注这四句的乐队写作,此处乐队写的太美,其实就是真正的民乐组合的写法,大家注意,几件乐器,丝竹妙韵飘逸,弓弦醇香悠长,配合女高音歌唱家的演唱,刻意把诗人对梦中情人的梦里思念与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的一应睹物思情关联起来,演奏员和歌唱家都是泪水盈盈,所以作曲家才会如此在乐队编配上缠缠绵绵。
其实民乐本就应该如此才是!
唱到咏叹调意味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民族美声唱法出来了,声音的张力用来表现这两句诗非常合适得体。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四句的演唱是用通俗唱法吟唱出来的,凄楚婉丽,欲去还留,情意绵绵。
唱到“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时,明显的场景变了,用一段乐队演奏转换情绪。海上明月的主题过后,斜月、海雾、碣石等由吹管乐器引入,唢呐、竹笛、笙齐鸣,变的是和声色彩,还是不要扁尖燥。
此处由女高音与合唱团演唱,女高音自然是美声,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个全曲的最高潮时,刘桐把“满江树”唱的荡气回肠,最后一个音在G上演唱了17拍,声音结实、饱满、通透,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做不到的。记得刘桐在演出歌剧《芥子园》的最后一个音是高音C的长音,满场彩。当然,新《春江花月夜》音乐会的终曲也是满场彩!女高音刘桐功不可没!
新《春江花月夜》音乐会是非常成功的,是近年来难得的一台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成功力作。最应该感谢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感谢民族乐团李阳团长,感谢指挥家张伟,感谢江苏省民族乐团的全体演奏家们!他们克服困难,一切以推出好作品为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和著名作曲家张朝共同完成了这一大作。
他们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给了作曲家高度的创作自由,才能出现这样的好作品!希望这部作品的传播也走出一个新的高度,走向世界。
我们就是要让世界知道,有一种音乐叫中国!(文:赵景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