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发布会上,著名主持人兼总编辑张越分享了她的感受:“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她提到,参与其中的年轻导演大多是大学生,他们充满了激情,拿着相机或手机,带着自己独特的拍摄视角、表达方式与思维理念,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旅程。这一描述不仅是在鼓励这些年轻人,也反映出短视频综艺在表达方式上的深刻变革——每个年轻人都能成为创作的独立单元。
《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它的短小精悍、传播迅速,突破了传统综艺高度工业化、流程化的生产模式,赋予创作者更多主观表达的空间。在没有剧本、没有总导演、没有固定设定的框架下,每个创作者都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创作,融入自己独特的个体经验、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创造出多元、开放且富有辨识度的文化表达。
《江南·十二场欢聚》是一档融合型综艺,聚焦青年演员的成长,以江南文化为结构核心。在长视频部分,选手们展现了系统化的“学习型”过程;短视频板块则鼓励150位年轻人围绕江南的文化展开自由的主观表达。江南不仅是地域和题材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开放、非线性、贴近日常生活的创作方法。这种方式正为短视频多元共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戏剧作为文艺生产的基石,也转化成了新的表达媒介。
与传统长综艺依赖于策划团队、导演掌控节奏和内容的方式不同,短视频综艺打破了这一模式。不再需要创作者围绕一个既定剧本表演,而是为每位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窗口。每个参与者可以拍摄纪录、表达观点、特写人物,甚至捕捉日常瞬间,每一条作品都是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创作模式解放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令“表达”成为创作的核心,而非单纯的“呈现”。
虽然在“无剧本、无总导演、无设定”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无组织。在《江南·十二场欢聚》这样的短视频综艺中,采用了一种松散的叙事结构。节目组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基本主题框架(如非遗、人物、场景等),但并不限制角度和表达方式。这种灵活的组织方式既避免了内容的脱离,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创作者的自由性。每个创作者都能平等地站在表达的起点,展现独立的创作思想与表达能力。
短视频综艺的魅力之一,是它鼓励每个创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而不再有统一审美的强制要求。即使是同一场景,不同账号所呈现的内容也能展现多重视角与情感色彩,打破了平台对于审美的标准化。每一个镜头的开启,代表着创作者拥有表达的权利。与传统综艺相比,短视频综艺赋予每个创作者更多主观表达的空间,个体的选择和喜好不再被统一的内容逻辑所稀释,而是成为内容的核心元素。
这一代青年成长于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他们习惯了表达,并渴望被倾听。短视频综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以自我判断、真实且真诚的方式去讲述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这里,真实比完美更重要,原创比规范更重要,态度比技能更重要。青年们不再认同“只有某一种表达才是对的”的观点,而是在短视频综艺中找到了一种自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短视频综艺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内容形式,更是文化参与机制的一种革新。它为不同背景、阶层、兴趣群体提供了平等的表达机会。在镜头前,南方的乡村与北方的都市可以交织;非遗传承人与年轻学子可以并列;普通的生活与个体的思考可以并存。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段叙事的开启者,他们的创作不仅为短视频综艺注入了多样化的内容,更使得当代文化表达更加真实、宽容与生动。
综上所述,《江南·十二场欢聚》不仅是一场关于青年演员“学习”过程的探索,更是一项“戏剧社会化应用”的实践实验。在节目中,传统表演艺术与江南的历史街巷和生活细节相结合,以“衣食住行”为载体展开深度的文化交流。短视频创作机制使得江南的文化得以从多个主观切口进行表达,激活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内容生产机制的重构,更是当代文艺生产逻辑的转变。
短视频综艺的最大意义,或许正是让表达的权利重新归还给每一个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