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还珠》不拍小燕子,经典IP短剧是“碰瓷”还是创新?

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

短剧《还珠》正在热播中,但这次主角不是小燕子和紫薇。

近年来,经典影视 IP 短剧化成了行业热潮。像《还珠》这样 “去主角化” 改编的作品不在少数 —— 它们搭建全新故事框架,融入当下流行元素,再借 IP 自带的情怀吸引流量,成了各大平台争夺短剧赛道的常用策略。

平台扎堆选择这条路,原因很直白:经典 IP 自带天然宣发优势,“去主角化” 改编又简单易落地。

但热潮之下,风险暗藏。随着经典 IP 短剧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而观众的审美愈发成熟,当下单纯依靠 IP 名头已难以长久留住用户,经典 IP 的市场转化价值也在逐步降低。

如何在短剧的快节奏特质与经典 IP 的厚重感之间找到平衡,让经典 IP 在新载体中实现二次绽放,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1.0《还珠》不拍小燕子?

当《还珠格格》此前将拍短剧版的消息传出时,不少网友充满担忧与质疑:怕遭遇颠覆式改编、不合适的选角,更怕短剧粗糙的制作“毁了童年”。可等短剧《还珠》在芒果TV开播后,很多人却发现,先前的担心有些多余。

只因短剧《还珠》的核心剧情,围绕当红女星林岁岁展开 —— 她意外穿越到剧情崩坏的原著世界,为重返现实必须修正故事主线,怎料冷面侍卫景渊的介入,意外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

简单说就是:短剧《还珠》走了“去主角化”的改编路子,没有把镜头对准小燕子、紫薇,反倒让她们成了主角故事里的 NPC。

这样的改编有点“创新”和聪明。以往经典 IP 要改编或翻拍,选角是否贴合、剧情改得好不好,往往是最先被挑剔的问题。但短剧《还珠》没把我们熟知的小燕子、紫薇当主角,大家一开始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自然也不在她们身上,让剧从一开始就规避了很多棘手问题。

与此同时,短剧又以观众耳熟能详的《还珠格格》为背景,剧中时不时出现的熟悉角色、经典台词,还有一响起就勾回忆的背景音乐,都能轻易唤醒观众的“童年记忆”。

而且随着剧情推进,像“短剧还珠小燕子回应眼睛不够大”这类对剧来说无关痛痒的质疑话题,又时不时为剧集带来一波流量。

再加上短剧《还珠》还集结了当下短剧流行的穿越、穿书、爽文等元素,精准迎合了短剧受众的喜好。也正因如此,短剧《还珠》自开播第二日起,多次霸榜云合短剧数据榜。

类似“去主角化”的改编,在经典 IP 短剧化的浪潮中,早已不胜枚举。

比如此前推出的短剧《亮剑》,讲述的并非“李云龙”的主线故事,而是将故事背景创新性地设定在了2025年;《仙剑奇侠传》系列短剧,在仙剑历代既定设定的基础上,开拓出了全新的故事脉络与内容;《隐秘的角落》短剧化后定名《朝阳初升》,将叙事焦点对准朱朝阳成年后的人生轨迹;《庆余年》则衍生出《庆余年之少年风流》《庆余年之帝王业》两部短剧,均以庆国皇室权谋斗争为核心背景,聚焦诚王世子李云潜从备受欺压到逆袭夺嫡称帝的完整历程。

从中不难发现,这些被改编的经典 IP 中,既有《还珠格格》《仙剑奇侠传》《亮剑》这类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古早经典,也有《隐秘的角落》《庆余年》这类近年口碑与热度双高的爆款作品。而这些短剧上线初期,大多凭借经典IP自带的巨大流量,在扎堆的短剧项目中迅速突围。

网传《香蜜沉沉烬如霜》《春光灿烂猪八戒》《情深深雨濛濛》《一帘幽梦》《武林外传》《新龙门客栈》等众多经典 IP,均已纳入短剧化开发计划。

此外,爱奇艺重磅推出 “百部港片微剧计划”,拟将《天若有情》《赌圣》《瘦身男女》《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承载港片黄金时代记忆的经典 IP 逐一短剧化;芒果系则与马伯庸、饶雪漫等知名作家达成深度短剧合作协议;长信传媒旗下的《灵魂摆渡》等经典 IP,也在短剧化推进计划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经典影视 IP 短剧化的浪潮中,仅有少数作品未获得版权,依赖原班人马出演等方蹭IP热度。其他大部分情况都是手握IP版权的平台或影视公司,直接将自家储备的经典IP推向短剧赛道。

制片人吕钦指出,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现实的版权与成本逻辑:“多数长剧集版权集中在‘优爱腾芒’等主流平台手中,短剧公司若想直接购买版权,不仅面临版权释放与否的不确定性,高昂的版权费用也会显著增加成本压力。”

因此,平台方更倾向于采用 “IP 授权 + 分成” 的合作模式,据了解,此类改编授权的前期费用大多控制在 10 万元以内,能有效帮助制作方降低成本风险。

正是基于这一高效、低成本的合作路径,无论是手握大量版权资源的头部平台,还是具备制作实力的影视公司,都纷纷将自家储备的经典 IP 推向短剧赛道,力求在这一领域分得市场红利。

2.0经典影视IP短剧化潮流

这两年,经典影视IP短剧化成了潮流。吕钦认为,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核心是“衍生逻辑”。

吕钦指出,当下短剧行业已是红海,能被迅速看到的短剧很少。要是手里有经典IP,不管是网文IP,还是经典影视IP,就有天然的宣发优势。毕竟一提IP名字,大家马上就知道剧要拍什么、看点在哪。

其中,像《还珠》《亮剑》这类国民级经典IP,优势更突出。它们能让短剧被更广泛的人群看到。

同时,经典影视IP短剧化,也契合近年行业提出的“生态开发”趋势。

吕钦直言,以前做内容的逻辑很简单:做出内容、卖出去就行。但现在创作者觉得,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今大家更看重IP的生态化开发,就像某平台提出的“一鱼十二吃”——围绕一个IP,不只要做电视剧,还要做网络电影、纪录片、短剧、动漫、舞台剧、线下娱乐等。这样才算把IP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而如今的经典影视IP短剧化,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环。

“从衍生角度看,短剧这种衍生作品属于轻量级,对IP本身的消耗很小。”吕钦说,“反倒是网络大电影,要是做得不好,影响面可能更大。比如最近爆火的短剧《盛夏芬德拉》,到现在分账才1600万,但一部网络电影,分账动辄三四千万。而且短剧的总消费时长加起来,也比不上一部网络电影。”

此外,吕钦认为,随着长视频平台入局短剧,经典影视IP短剧化已成必然选择。

“之前阅文、番茄等网文网站做短剧,都是手里有什么IP就用什么IP。”吕钦说,“视频平台入局短剧赛道,自然会想把手中的经典影视剧IP优势发挥出来。毕竟要做短剧,现成的IP才是最好的资源。”

在吕钦看来,长视频平台把经典影视IP短剧化,是一举两得的事。

“之前的短剧,因为制作粗糙、剧情同质化严重,常被说‘low’;IP改编也总被吐槽。”吕钦说,“如今长视频制作者用长剧的精品水准做短剧,请明星、增加投入,把质量提了上去。再加上经典IP本身的热度,成功扭转了一部分观众的印象。这不仅让经典IP短剧化得到较高接受度,还解决了一部分短剧同质化的问题。”

而在经典影视IP短剧化的过程中,吕钦认为“去主角化”是必须走的创新之路。

一方面,短剧的投资体量有限,很难邀请原主演回归;而且短剧的内容体量,也承载不起原故事的内容量。

另一方面,要是经典影视IP短剧化还按原故事还原拍摄,很可能陷入“十翻九糊”的境地。况且长剧和短剧的受众喜好不一样。所以,做新故事创作,或是把配角衍生化,既简单快捷,又更贴合短剧的特点。

3.0风险与破局思路

不过,随着经典影视 IP 短剧化的增多,编剧宏志指出,其 IP 开发面临两大核心风险。

其一是,IP 本身的市场转化价值在降低,光靠 IP 名头留不住用户。

“现在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轻易不会因熟悉 IP 就盲目观看。即便是长剧,知名 IP 改编作品若前几集内容不佳,也很快会流失热度与传播度,IP 仅能在前期宣发发挥作用,上线后终究要靠内容说话。”

宏志说,“而且当下娱乐方式繁多,各平台都在争抢用户时间,内容若没亮点,即便有 IP 加持,也留不住人。”

其二则是,经典影视IP短剧化,经常会因为“毁原著”引发负面舆论。

“‘去主角化’创作,需做全新故事或围绕配角展开,可若创作团队不了解原著、缺乏情怀,写出的内容与原著脱节,甚至出现脱离角色原有设定的情况,会让观众觉得是蹭 IP,进而招来大量负面评价,落得‘吃不着鱼还惹一身腥’的下场。”宏志说道。

比如此前《橘子红了》的短剧《橘祥如意》,原 IP 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内核,短剧却拍成狗血三角恋 + 叔嫂禁忌爽剧,被指改编定位失真;短剧《折腰》因高度还原原著“浴池疗伤”“香药强吻”“纱帐缠绵”等亲密戏份引发尺度争议下架。

此外,即便部分短剧走向精品化,相比长剧,很多短剧的制作和服化道仍参差不齐,常被吐槽“拼XX 9.9元包邮,影楼风、浴霸打光”。

“若无法把控短剧质量,就是对 IP 的单纯消耗,会让观众对 IP 失去好感,还影响后续开发。”吕钦说,“比如《庆余年》若出一部烂出圈的短剧,必然会冲击该系列后期开发,因此 IP 开发必须有整体思路,不能盲目。”

而目前的现状是,不少平台更倾向于拿自家 “压箱底” 的老 IP 开发短剧,本质是长视频平台为尽快追赶、刺激流量的权宜之计,效用有限。

况且在吕钦看来,长视频平台做经典 IP 短剧,商业层面想象力其实有限。

“经典影视IP短剧化,本质就是平台想靠 IP 名气吸引观众 —— 比如做《还珠》IP 的短剧,试图让看短剧的人来平台看。但问题是,IP 受众是深度娱乐受众,和短剧受众的兼容度很低,内容如果没好到能切中大众需求,就根本扩不了圈。”吕钦说道。

针对这些问题,宏志认为,若想让经典影视 IP 短剧化成为常态、稳定且确定性高的创作方向,需有整体及 “前置预埋” 的开发思路。

具体来说,不能等剧火了再临时准备,而是在正剧剧本创作阶段,就提前预埋短剧创作方向 —— 比如先备好几个短剧思路,一旦正剧走红,立刻推进创作,20 天内就能完成短剧制作。

“这样做不仅能反哺正剧播出,对深度观众也更有吸引力,比纯卖情怀更有效。”宏志说道。“当然,要做到这点,需要提前准备。正剧剧本创作、选角时,要在合同里明确演员配合后续短剧拍摄,并将短剧纳入正剧宣发体系。虽会增加部分前期投入、效果也未必极致,但从 IP 价值最大化来看,能形成更有效联动。”

(文中人名为化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还珠》不拍小燕子,经典IP短剧是“碰瓷”还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