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我有幸因越剧《我的大观园》,获得第十八届文华奖·表演单项奖。但我深知,演员从来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职业。
想起一年多前,由于缺乏原创大戏创排经验,对于如何塑造好贾宝玉这个角色,我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导演徐俊的一句“你可以先试着相信我”,给了我莫大鼓励。事实上,正是有赖于主创团队和全体演职人员的齐心协力、精心打磨,才有了今日舞台上的宝玉。
越剧《我的大观园》取材自古典名著《红楼梦》,以贾宝玉的视角讲述大观园的青春故事。这是我的第一部原创大戏,对我而言意义非凡。这部戏里,我既要表现宝玉面对姐妹亲朋的纯真与情义,也要刻画好他坚持自我的倔强,还要传递出他在绝望后仍存有的一丝希望与信念。人物跨度大,唱段中的情绪表达又格外复杂,于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
很多观众对这部戏的最初印象,可能来自“宝玉被笞”中滚楼梯的片段——在极具冲击力的音乐中,宝玉从18层台阶滚落,没有板子,宝玉却好似被痛笞了无数板子。对我来说,最难的不是滚,而是控制落点,并保持倒趴的姿势完成大段的唱。为此,我揣摩了很久。这并非传统戏曲功法,但只要契合剧情,又能演绎出人物的情感,我就愿意尝试。
从创排到巡演,《我的大观园》是一部凝结了台前幕后所有人智慧与心血的作品。
为了在保留尹派经典韵味的同时贴合人物情绪,唱腔设计刘建宽数易其稿,反复打磨;舞美设计胡艳君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理想的“镜花水月”舞台地面效果;灯光设计萧丽河巧妙运用灯光,让“太虚幻境”中十二钗的服装褪去颜色。还有编剧罗怀臻、导演徐俊、音乐设计金培达、服装设计李昆、多媒体设计胡天骥、造型设计蓝玲以及每一位演职人员,无不为这部作品竭尽心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过去10个月,将近10万人次走进剧场观看《我的大观园》,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相关话题全平台曝光量超百亿,仅浙江一地带动文旅消费超3.6亿元。市场口碑表明,《我的大观园》打动了当代年轻观众。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它富含青春的表达。
它有青春的审美。空灵写意的舞美,宜古宜新的唱腔,既保留越剧婉转韵致的特色,又以先锋视觉语言与现代音乐元素,构建出如梦似幻的东方美学意境。比如“宝玉大婚”一段视频,在互联网上获赞400多万——红色主视觉里,宝玉悲戚而下,黛玉身着白衣向上而行,宝钗有如局外人般向右离去,三人的命运,在这精妙而唯美的走位中被揭示。
它有青春的内核。大观园的情、宝玉成长的阵痛、对自我的坚持,都引发了年轻人的情感共鸣。我也时常觉得,那个宝玉就是我自己。
它还凝聚了青春的力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90后,构成了此次创演的主力。他们是越剧的未来。
我想,正是创作者对年轻人的尊重,才赢得了年轻人对作品的认可。
《我的大观园》至今已演出近60场,有人问我,如何保持角色常演常新?其实,我从来没有固化过贾宝玉。每一次演出,我都会根据当场的体验和感受,做不同的调整,让人物在舞台上一直是灵动的、鲜活的。
我时常感到幸运。伴随传统文化热潮涌动,这两年,我和越剧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将这些关注当作一种鞭策。它提醒我,只有植根传统、守正创新,越剧及其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走入人心,也才能“好风凭借力”,去往更多地方。
今年8月,我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前往英国、德国演出。虽然语言不同,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从台下观众的笑容和泪花里,我看到越音越韵跨越山海后,依然动人心弦。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后,我将在越剧这条路上继续攀登,创作更扎实、更有力的作品,塑造更鲜活的人物,和同仁一起探寻越剧在今天的更多可能。(作者陈丽君系青年越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