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文娱内容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正变得越来越强,这一点通过今天揭晓的2025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再度得到验证。
金天使奖是中美影视行业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年度盛会,也是首个列入美国国会年报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其分量不言而喻。今年的金天使奖,优酷共斩获13项重磅大奖,包括年度最佳金天使电视剧、年度最佳网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年度最佳制片人、年度优秀青年导演、年度最佳男配角以及年度优秀青年演员等。

今年的优酷真的“杀疯了”,此前在釜山举行的2025全球流媒体大奖上,优酷入围6项提名并凭借《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获最佳视觉效果奖、《难哄》白敬亭获最佳人气演员。
为何优酷能够做到爆款剧频出,且不断获得国际市场、国际奖项的认可?我们发现内容力与人才力组成的“双重力”是核心因素,它们就像一对飞轮,以内容为轴心、人才为驱动力,相互啮合、同向发力,产生持续叠加的增长势能。
这对飞轮是如何驱动着精品创作源源不断诞生的?不妨从优酷这些拿下国际大奖的作品来具体分析。
硬核内容力
形成精品创作的核心引擎
都说国际市场与国内从文化背景到受众偏好都有极大不同,然而如前所述,优酷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与这种预判截然相反。
其实,好内容和好故事,放之四海皆准。就如同那些百年前写就的名著拥有着穿越时光的力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一样;好故事可以弥平国别与文化之间的不同。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创作能够形成“全球通用语言”的好内容好故事?
首先,好内容需要合适的抓手,创作者要在题材红海中找到新表达。
曲高意味着寡合,过于剑走偏锋的题材会天然让观众觉得理解门槛过高,而从优酷的一系列爆款作品及获奖作品中能发现,他们很擅长把那些观众熟悉的题材做出新表达与新内容,带来新的信息增量与观看体验。

以这次获得最佳电视剧、最佳制片人、最佳男配角三项重磅大奖的《以法之名》为例。
法治题材,观众并不陌生,但《以法之名》找到了一个从未在国产剧中呈现过的刻画对象——第十一检察部,一个检察系统内侦查职务犯罪、刀刃向内的部门。
刀刃向内,意味着在传统的侦查过程中,要裹挟着许多人情、系统之间的纠葛,这天然就给了观众新鲜感。经典的法治题材,通过“第十一检察部”这个新抓手,有了新切口与角度,有效吸引观众,形成题材“红利”。
其次,是讲故事的能力,即内容表达极致性。
一般来说,法治题材剧会采取“大”的叙事方式,有至少一对明显的黑白对立关系,故事在庞大的人物网上展开。而《以法之名》却非如此。
它的人物关系搭建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讲人物的灰度;不再是纵贯好几个大城市的庞大人物网,而是在一个相对小的“东平市”展开故事,这种方式让人物关系和叙事更紧凑,又呼应了“刀刃向内、斩断人情网”的内核主旨。

在叙事上,《以法之名》也不再遵循传统涉案剧叙事框架,把重点从一个个案件转移到了案件关联的具体的人。在人性刻画上,剧组反复推翻打磨,极尽呈现人情和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这种处理方式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感,同时也更具备感情浓度与烈度,较过去同类题材的表达更极致。
再次,是对观众需求的洞察。
内容产品不是创作者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自娱自乐,好故事一定是满足了观众的深层需求,才会拥有蓬勃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当下观众看剧追求的不止是消遣放松,而是希望从剧中观自身,获得某种对于当下问题的启示或力量。作为创作者要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敢于去做一些“反认知”的探索。

《以法之名》就是这样一部“反认知”创作。或许你会觉得它在开篇部分有点“憋屈”,调查在进行中总是遭到各方阻碍,但观众并不会因为它不够“爽”而不满,相反这种“憋屈”为剧集提供了真实的底色。

就像制片人敦淇所说,这是一部“泛人群剧”,“真实”是它抵达观众的桥梁。“因为我们并不想主角人物是一个供在神坛上的人,我们还是希望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相信观众是不会因为洪亮这个人物前面的怂,后面就不看了,就是因为洪亮的怂,大家都很期待这个人物高光时刻的来临。”

事实也正是如此,洪亮从怂到不怂的转变,为人物镀上了成长弧光。而作为观众,洪亮的“怂”很容易让我们共情,看到生活中的自己,同样,他的成长,他的心态变化,于现实中的我们而言,也提供了一种解法或者精神鼓励。
另外,都说改编难,热门IP改编更难,而“改编魔咒”今年被优酷屡屡打破。
获得中美电视节年度最佳网剧的《凡人修仙传》和此前在全球流媒体大奖上获奖的《异人之下》和《难哄》,是公认的“改编硬骨头 ”,而优酷却做到了原著党、观众、演员粉丝等多方满意。其核心在于通过对不同圈层观众喜好的深度挖掘,精准捕捉市场趋势与情感共鸣点,让内容既保有独特创作内核,又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实现品质与口碑的双重突破。
它既有对原著内容的高度还原,也依托原著“向前半步”去讨论“更当下”的问题。比如《难哄》中,温以凡在小小隔间与他人合租,就是在大城市打拼的追梦青年的缩影。
这也是为什么优酷的内容产品能够满足多方需求且长尾效应强的原因: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与困局,所以愿意去讨论并与他人分享。
最后,是科技为内容力的强赋能。
传统的拍摄模式周期长,且在呈现效果上有一定的局限。优酷通过帧享数字化制作与虚拟拍摄技术,重塑影视生产逻辑,让拍摄变得更高效、呈现效果更逼真,让内容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

比如拿下2025全球流媒大奖最佳视效奖的《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原著中有大量天马行空的表述,优酷通过将技术深度融入内容创作,大幅提升了影视制作效率与灵活性。像陈朵与冯宝宝水上打斗、陈朵最终的逝去等名场面,经由技术的加持,实现了“从书中走到屏幕”的高还原,更斩获全球市场认可。
人才力筑基
构建精品创作的永动飞轮
当然,内容创作不是空中起楼阁,它需要“人”才能成立,而人才恰恰是行业中最稀缺的。
在过去我们见到过很多“伤仲永”的例子:好内容出现后因种种原因导致后续乏力,最终没能实现体系化、工业化。而优酷爆剧频出、获得国际奖项认可的支柱,是其人才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从“妙手偶得”到“妙手常在”的变化。
在当下的环境中,好内容能够源源不断诞生的原因是什么?从优酷的内容创作逻辑里,我们看到,是以人才为核心,践行长期主义,构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

人才的培养,如同播种,需要长期的耐心与信心。优酷所属的虎鲸文娱集团,以长期主义视角搭建人才培育生态,推出 “春苗”“海纳” 计划等多元化人才战略,形成了覆盖编剧、导演等核心创作环节的梯队培养体系。
“春苗”是针对编剧发起的人才培养计划,它所做的不止是简单的“资金扶持”,更是一整套成体系的集发掘、培养、合作于一体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
举个例子,在行业内有许多对编剧工作心存向往的新手,他们有好的想法但并不熟悉“编剧”究竟是做什么的,而“春苗”就是对这些新手进行手把手的培训,让他们快速建立基本的职业认知;而那些已经成熟的编剧,则可能苦于不被人看到或者没有项目合作,“春苗”同样为他们提供了解决方案。
“海纳”则是青年导演人才培养计划,它面向全球寻找兼具本土视野和国际学习实践背景的青年导演,并探索出三种支持青年创作者的方式——提供导演经纪服务、在头部项目担任B组导演、孵化个人原创IP项目。
多年前种下的“人才”种子,如今也迎来了丰收时刻:数据显示,在过去六年,虎鲸文娱共有超300位编剧、42位导演的剧集首作在优酷播出。
今年在国际、国内市场表现亮眼的《以法之名》,其“缔造者”敦淇工作室就是最早在虎鲸文娱自制工作室播下的“春苗”,是人才与平台相互成就的典型案例;而曾打造过高分悬疑剧《新生》的权香兰闪烁工作室,今年制作的播放量和口碑双丰收的《难哄》也是横扫国际国内大奖。

还有《边水往事》的导演算,在优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致力于原创精品剧的创作;导演申奥、曾国祥等,也都与虎鲸文娱达成了多元且深度的合作。
你会发现,这些创作者们在优酷总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每一次作品都能打破观众对他们的既有认知,做到惊喜与看点并举,这说明,优酷通过给予创作者成体系的培训、丰富的资源护航、以及足够高的尊重与创作自由,让好内容自然地“长出来”。
优质人才产出优质内容,优质内容赢得市场与奖项认可,进而吸引更多行业资源与潜力人才加入,优酷由此构建起优质内容——优质人才—— 行业资源的正向循环护城河。这种以人才力为基石的发展模式,不仅让优酷在浮躁的行业中站稳脚跟,更为中国文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范本,让中国故事通过优秀创作者的笔触与镜头,在全球舞台持续绽放光彩。
结语
在当下这“人人只在乎15秒”的时代,优酷则是在以一种手艺人式的耐心,用时间换人才、换内容,以源源不断的爆款作品与奖项得到了市场肯定。优酷在国际奖项上的持续突破绝非偶然,而是其长期深耕内容战略、稳步推进国际化布局、构建完善人才生态及强化行业协同能力的必然成果。
这份对长期主义的坚守,不仅让优酷在国际大奖舞台屡获佳绩,更为浮躁的文娱行业树立了标杆,证明唯有沉下心打磨核心能力,才能在时间的沉淀中收获认可,推动中国文娱产业在全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