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上戏啦|对话《盛夏芬德拉》制作人张大马:让制作回归制作,尊重观众需求 。

《盛夏芬德拉》上线17天播放量突破30亿,以氛围美学和电影级质感屡次霸榜,男女主刘萧旭、郭宇欣登上演员热榜,讨论度直线飙升,与此同时,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其背后的制作公司--马厩制片厂。事实上,这也不是马厩制片厂第一部破圈作品,此前的《深情诱引》《幸得相遇离婚时》《情靡》都出自该厂牌,马厩制片厂主理人--张大马,此次参与了《盛夏芬德拉》从筹备、拍摄到上线的全过程,对于《盛夏芬德拉》霸屏原因以及短剧行业发展,他也有自己的思考。

拆解《盛夏芬德拉》30亿播放幕后

上戏啦:您认为《深情诱引》、《盛夏芬德拉》破圈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它们的爆火是否印证了短剧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发生改变

张大马:我觉得它有很多,首先它有一个非常好的IP基础,就是鸟松米老师作为作家,写的《深情诱引》的一个系列,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基底,我觉得演员跟角色的匹配度,当然还有就是我们的制作人,非常用心的去制作,然后保证出剧的一个产品水平,所以它是一个综合原因吧。

上戏啦:《盛夏芬德拉》以氛围美学和电影级质感备受称赞,分享一下您的创作逻辑和细节化设计?如何为周晟安这类霸总角色找到生活感,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张大马:首先尊重观众,这是最大的逻辑,有时候作为导演,总会陷入自我表达和观众需求的这种拉扯当中,那做剧来讲,我们的观众可能更加喜欢看到喜闻乐见的东西,所以我就先从观众出发了解观众的需求,你也不可能一个作品让所有观众都喜欢,那我就找到这个剧可能喜欢它的受众,然后去思考,他在这个剧当中想得到什么,其实像《盛夏芬德拉》这样的剧,其实就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简单的关系,然后和平淡的故事,描绘出人与人之间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美好,或者友情的美好,所以这一点挺关键的。

在细节上,玫瑰它是一个细节,而且包括开场那两句话,“如果知道后来我这么爱你,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一定不会迟到。” “如果知道后来我这么爱你,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会跟你你求婚。”男女主各说那两句话包括它的call back,在最后结尾的重新出现,其实这些都是细节,而且有很多细节,是在我们创作的过程当中迸发出来的,比如说白小姐给她爸爸打电话,她要骗人算命的那个(手势),我觉得干说有点没意思,你加一个这个吧,但是所有细节设计,还是为了人物的服务出发嘛。

在我的所有作品当中,虽然他的身份可能都是总裁霸总,但是我们没有刻意的强调他霸总身份,我们更加放大他在故事里面生活的细节,比如说霸总,他也会笨拙的去煮面,那可能他霸总的一面,在商业上的体现是,这个项目我一定要拿下来,那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我花两个月我要学会做这碗面,所以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重点是你呈现的哪一面。

上戏啦:男女主的造型也有很多设计,如何在周期压力之下坚持近乎执拗的细节打磨?《盛夏芬德拉》有无数被观众点赞的情节,比如蓝色隧道、浴室吻…作为创作者您心中的名场面是?

张大马:首先先定人物调性,因为我们的流程就是先定人物调性,然后我们造型师会给服装参考,我们男女主的衣服基本都会备选,差不多在30套左右,女主可能会到40套,然后最终选择男主可能8到12套,女主可能就是12到20套,但是每一套其实我们都会合到剧本所对应的那一场戏当中,而且男主穿什么女主穿什么,定完妆之后都在那场戏里面拿图片拼一下,这是提前的筹备工作,那就可能看上去就还不错。

其实我做剪辑的时候,名场面挺多的,其实从第一幕白小姐回头,周晟安抬头,然后包括打台球,包括隧道,包括下雨的那一场,有很多很多吧,可能每三五集,我可以设置一个名场面,我觉得那是观众的记忆点,作为导演来讲,首先我是喜欢的,但是我更希望观众能喜欢它。

上戏啦:《盛夏芬德拉》的成功给厂牌带来了哪些影响?得知《盛夏芬德拉》播放破30亿之后的真实反应是?观众给予你的反馈是否超出了预期?网友希望“芬德拉”能产出IP续集,对此您给予了否定回答,在CP文化当道的今天,您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CP多搭满足了很多观众沉浸式嗑糖的喜好,可以谈谈您对这种合作模式的看法吗?

张大马:《盛夏芬德拉》其实并不是马厩制片厂第一个破圈的作品,但是我是觉得是随着短剧行业的发展,现在有更多的观众朋友们,包括媒体朋友们关注到短剧这个行业了,所以这次它可能又出圈了,是这个行业的基数带给我们的一些流量和帮助,还有一些更好的支持吧!

真实反应就是我觉得挺正常的,因为我们会看数据,所以它破10亿和破20亿的速率,我们大概知道它应该会破30亿,因为我们的底色还是用理智的互联网思维,然后去做传统影视内容。

当然有超过,反馈一个是量,然后一个是评价,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它的观看人数是超过我的预期的,我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观众,而且在各个圈层的观众都会来看,这个是没太想到。

因为我们从头一路走来就是从来不蹭流量,我们也从来不消耗演员,其实本质上我们是不想消耗我们自己的创作力和创作欲望,总有一些路是简单的或者是简洁的,但是我们从头一路走来,可能不是我们选择的,是我们被选择走这条路,而且我们也走出来了,我觉得是信念感吧,一切都没有内容本身重要,短剧行业给我们这些制作人带来的最好的一个希望,就是让制作回归制作,让制作人去做制作。

我觉得这个也挺好的呀,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观众去看的话,那其实你的作品也不会形成这么广的传播这么深的讨论,但是我是觉得有剧的本身的内容,观众可以进行二创或者做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那其实这是观众行为,这是大家的自由,但是作为制作方来讲可能我不太愿意这样去做,因为如果有合适的剧本合适的题材再次去合作,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如果就是为了合作然后去这样,就好像有点不太符合创作规律,它可能符合短期内的市场规律,但是它并不符合长期的市场规律,演员也是有生命周期的,CP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还是让演员更多的去演好戏,而不要去捆绑,它们还是希望为内容服务,当然我们是靠内容才走到今天的。

上戏啦:两位演员为了贴近角色做了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努力?片场有什么大家即兴碰撞出来的灵感可以和我们分享?

张大马:他们挺努力的,首先我们进组的时候就其乐融融的挺像一家人的,相互彼此信任,所以在开机的前面,我都没有让男女主见面,因为我开机第一天,我就拍1-1相亲那一场,我特别希望在那场里面,拍出一种陌生感,反正跟演员也说了,然后在工作上也会协调开。在进入角色这个层面上,我觉得第一场只要立住了,后面他们都是慢慢进入角色的过程边演边入的,所以他俩第一场有那种陌生感,也是发自内心真实的,开机仪式两个人都参加了,我刻意把他们俩分开,我说你们俩不要沟通不要说话,而且我特意让男主穿了一个私服来,所以是在那个现场,白小姐第一次看到周晟安这个角色,而且两个人前面也没合作过,然后也没有联络方式。

我的剧本基本上是不允许改动的,因为我们会精修每一句台词,然后每句台词可能你换了几个字,它表达意思就不一样了,但是我又会给演员一个表演上很大的自由,我说咱们大家的走位是这样,词是这样,真的一些细节表演你们就根据当下的状态去自由发挥,所以并不存在某一个点是即兴碰撞,然后就能形成特别大的效果,都是在这个牢固的基础之上。

素材来源:红果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精品短剧 聚焦观众需求让艺术落地

上戏啦:你认为马厩的优势或者是说标签化特征是什么

张大马:其实是制片流程,经过这两年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实它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我们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在行进和经验的收获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了一套适合拍摄竖屏短剧的制片流程,比如说不同的部门的不同的人员配置,包括生产流程、制作时间,从前期的选题剧本,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精密的流程,所以它可以在一个相对高效的状态里面,然后去持续的输出作品,这个是马厩制片厂的一个基础优势。

其实我们虽然做的工作是属于文艺创作的一部分,但是作品的基础是,你能把它生产出来,大家可能聊的艺术比较多,但是落地的聊生产就比较少,在片场的每一个制作人,每一个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的话其实大家是看不到的,比如说一个画面,它就是需要布景美术、需要灯光、需要摄影、需要演员,演员身上还要穿衣服,脸上还要有妆,头发上还要有造型,所以它是一个综合产物流程,能够达到最大的效果的一个保证吧。

上戏啦:马厩制片厂以打造“内容精品化”被观众熟知,在行业追求短平快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这种慢节奏?

张大马:我首先觉得它不是一个对立关系,那其实我们的同行同业也有很多,也和我们有同样的制作方式,也没有说做的非常快,也会把步伐缓下来,然后慢慢的去抠每一个环节,只不过大家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的问题,这是第一点我觉得不对立;第二点短频快我觉得也没有问题,不同的内容就是需要不同的制作方式,比如说强反转强情绪,那可能更多的关注点就是在于情节上,那所以它可能就是需要更快一点,那像我们做的可能更多是深入挖掘情感深入挖掘人物的,在整个过程上就是要慢一点,这个就是殊途同归,大家都一样做好作品。

上戏啦:观众称马厩为短国的正午阳光,看到这种评价您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在厂牌的建设上,您更看重流量热度、口碑标签还是受众广度或是其他?

张大马:就是尽量还是不要这样评价。因为其实我对正午阳光,包括孔笙导演和侯鸿亮老师,都是非常非常的崇敬,我在我拍广告的时候,其实有幸拍过一个他们的剧的中插广告,当时他们一个是制片人来跟的现场,我们在间歇聊过几句,我非常敬佩他们的做剧的态度。所以是对我后来做马厩制片厂,也有一定的启发,我们就尽量努力吧,所以正午是一个非常值得崇敬的影视品牌,这是观众的厚爱,我们尽量努力,但是路还很长。

更看重受众和品牌,因为其实我差不多做了有10年的广告导演,可能我对品牌它真正的意义是有很深的感触的,品牌其实就是连接观众和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这条线它可明、可暗、可粗、可细、可刚、可软,其他的东西可以通过品牌和观众的链接所产生,而不是你刻意去抓就会有。

素材来源:红果

良性内卷推动短剧行业发展 期待短剧市场实现品牌化共赢

上戏啦:“马厩”聚焦都市情感、“赤兔”主打创新题材,双厂牌在项目筛选、创作理念上有哪些差异化策略?多元化赛道是您的目标吗?

张大马:马厩制片厂除了都市情感之外,可能会再延伸一些,就是女频里面的内容涵盖的会更广,赤兔这个厂牌里面会更卯定在男频的方向上进行一些创新,男女频可能是个明确的概念,但是在越往后的剧可能这两种元素都会相互去融合,所以就是主要方向上有变化,但剧还是好看就可以。

上戏啦:会有持续产出爆款的压力吗?未来厂牌在题材拓展与内容创新上有哪些计划?经典IP进行短剧化改编逐渐成为行业新风口,有想法加入其中吗?

张大马:我没有。我们做的少就爆的少,你的爆款率就是低,所以我们一直尽量的把东西做好,符合市场规律,然后剩下的其实就是祈祷,希望有个好运气吧。

还是做微创新吧,比如说可能马厩说做都市情感,那它的微创新,可能是不是就可以做一些年代的情感,主要是在女性向的一些东西,包括女性成长、女性励志的都是我们创新的方向。

我觉得做的人多呢肯定有原因,但是如果它能成为行业风口的话,应该是要有一个大成绩的,目前我特别期待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大IP改编能有一个非常好的成绩,在那个之后我们可能也会考虑,我总觉得可能敢为天下后会好一点,慢就是快。

上戏啦:从隐姓改名到跃身短国头部厂牌主理人,有什么想对在短剧界摸索、感到迷茫的同行们说的话?您在短剧革新上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或者说在短剧赛道上有没有属于自己的野心?如何看待当前短剧市场的竞争格局?预测一下短剧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品牌化是发展趋势吗?

张大马:好好干,我觉得花时间去研究内容本身,少想走捷径的,当你能看到的那个事情组合起来,可能马上就会成功,那很多人也会看到,往往有时候笨办法可能才是对的办法。

我最开始拍短剧都算不上野心,其实是一个夙愿,因为我以前做广告导演。我没有讲故事的机会,我刚开始做短剧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剧本可能还会更简单一点,我也很开心的能去拍,所以能讲故事就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然后现在是又能带来一些很好的东西很好的预期很好的机会,如果这个时候再有更好的机会,那也是一个更好的事情,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

当然我觉得这是竞争,但是这是良性竞争,好像有一种说法叫卷嘛,我觉得是好事,我们起码都是在做东西,做的越多,那相互可能学习的更多,那观众看的东西更好,每一个行业都是有脱颖而出的。

当然了。这个对观众来说也是好事,对厂牌来说也是好事,因为观众会对一个厂牌产生一种概念,他选择就会更清晰,他可以很快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观众会更方便;对厂牌来说,它可以在同一个IP上进行积累,我所有的剧都可以把流量或者是品牌效应,沉淀在自己的厂牌上,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共赢的事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上戏啦|对话《盛夏芬德拉》制作人张大马:让制作回归制作,尊重观众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