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娱,作者 | 蒜香啫啫角
近期,音乐综艺市场出现了难得的热闹景象。《一起开麦吧》以“盲听盲选”的新颖模式面世;八台联播的《声鸣远扬2025》似乎要重拾传统选秀的模式;而《音乐缘计划2》也携“老带新”的原创音乐模式回归。
三档节目的集中亮相,在平静的音综市场激起了涟漪。但比节目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们不约而同地进行着模式创新的尝试,这背后折射的正是整个音乐综艺类型面临的生存压力。
音综遇冷,从市场宠儿到“烫手山芋”
2025年的音乐综艺市场,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云合数据显示,上半年音综正片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仅为去年同期的七成左右,头部音综的播放量跌幅普遍超过30%,《歌手2025》甚至出现了42%的大幅下滑。
商业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据广告监测机构统计,今年音综品牌的平均赞助数量从去年的3.2个下降至2.1个,跌幅超过30%。某视频平台综艺负责人透露:“除了少数几个头部IP还能保持三个以上的赞助商,大部分音综都在‘裸播’或只有一个冠名商支撑。”
与此同时,音综也失去定义流行音乐的能力。回顾2024年,各大音综推出的原创或翻唱歌曲中,仅有不到5%进入了主流音乐平台的热歌榜前100。这与《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能够产出《我爱你中国》《我的歌声里》等多首热门金曲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某音乐平台内容总监直言:“现在的情况是,音综在借短视频神曲的势,而不是为流行乐坛造势。”《跳楼机》《花园种花》等短视频热歌被各大音综争相翻唱,恰恰证明了音综在音乐推广上的无力。
三档节目的差异化探索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三档新音综选择了不同的创新路径。
《一起开麦吧》选择了最为激进的创新路径——弱化视觉元素,打造纯粹的“声音战场”。节目的核心赛制“40间盲听空间”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选手仅凭歌声争取组队机会,声音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在实际播出中,这一设计确实产生了有趣的效果。某些外形平平但嗓音独特的选手得以脱颖而出,而一些颜值出众但唱功稍逊的选手则早早出局。这种“去颜值化”的赛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回归了音乐的本质。
然而,这种极致的纯粹性也带来了问题。首期节目中,虽然产生了获得22赞的“点赞王”,但整体来看,缺乏视觉刺激的纯听觉体验,对普通观众的耐心构成了挑战。有观众在弹幕中直言“听了半小时就觉得单调,想来点视觉刺激”。

而与《一起开麦吧》的极致创新相比,《声鸣远扬2025》似乎选择了回归经典。从目前流出的信息看,节目采用了传统的选秀模式,从海选到正赛,分赛道竞技,颇有向十多年前的选秀黄金时代致敬的意味。

这种复古路线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当下音综过度强调音乐专业性的陷阱,而是回归到选秀节目最本质的吸引力——人物故事和情感共鸣。从预选赛情况看,选手实力确实参差不齐,可能会凭部分选手的“抽象”而吸引年轻市场,并且,放出预选赛内容也更容易制造话题,比如选手模仿成熟歌手已经引发了一定的小规模讨论,这也符合芒果系综艺一直以来用话题性吸引流量的底层逻辑。
不过,这种模式的风险同样明显。在经历过选秀节目各种“剧本”、“黑幕”质疑后,观众对传统选秀的信任度已大不如前。如何在新环境下重构选秀节目的公信力,是《声鸣远扬2025》面临的最大挑战。
《音乐缘计划2》选择了更为稳健的路径——聚焦原创音乐,通过前辈音乐人与新秀的合作,推动华语原创音乐的发展。节目通过前辈歌手抢原创歌曲的形式,既给原创音乐人留出一定的表现空间,也能借助成熟歌手的影响力保证节目的市场吸引力,足够巧妙的模式创新让这档节目能够在今年播出第二季。

不过虽然节目强调了对原创的尊重,但对于观众而言,看点也还是聚焦在成熟歌手而非音乐作品上,在节目首期播出后,也是周深在节目中的反应率先登上热搜,之后才出现观众对于音乐舞台的讨论。这再次印证了当下音综面临的核心困境:人们对音乐人故事的关注,远大于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从音乐本位到观众本位
三档音综的创新尝试各有特色,但它们都面临着同一个根本性问题:音综的定位与当代观众的综艺需求已经产生错位。
当代观众对综艺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在娱乐选择极其丰富的今天,观众打开综艺的首要目的是放松和解压。数据显示,2024年收视率与话题度双高的综艺,如《哈哈哈哈哈》《萌探探探案》等,无一例外都是轻松愉快、弱化竞争的“下饭综艺”。
对于音综而言,观众收获的如果仅仅是“能听到好歌”,那么它已经输给了音乐平台,如果答案是“能看到有趣的人物和故事”,那么它才具备了与其他类型综艺竞争的基本资格。
当下的音乐审美已经极度多元化,试图通过一档节目满足所有观众的音乐口味几乎不可能。当节目连续播放观众不感兴趣的歌曲时,他们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停留。年轻观众会主动在音乐平台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不是被动接受音综的推荐。
三档新音综的尝试,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着这一转变:《一起开麦吧》通过盲听机制创造了悬念感和新鲜感,让“声音选人”的过程本身成为看点;《声鸣远扬2025》回归传统选秀,并将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类型聚合到一个节目中,制造更多可能的碰撞点与话题性吸引观众;《音乐缘计划2》则聚焦音乐人收歌的过程,让观众了解歌手们是如何挑选歌曲并见证一个音乐舞台从无到有的历程。

这些创新都在试图证明同一个观点:音综的核心价值不再局限于音乐本身,而在于音乐能延伸出的人物社交、故事情感。
具体而言,也就是让音综从音乐本位转向观众本位。这意味着音综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众究竟为什么要在众多综艺中选择观看一档音综?是因为能听到更好的音乐,还是能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答案显然是后者。
当代观众对综艺的情感投入,往往来自于对节目中人物关系的共鸣。三档新节目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人物关系和情感联结的呈现,这些设计都是在用“关系”留住观众。
并且音综需要放下“定义音乐审美”的包袱,坦然接受自己只是众多娱乐选择中的一种。不是高高在上的音乐殿堂,而是为观众提供轻松娱乐的服务者。这意味着音综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好看”胜过“好听”,追求“有趣”胜过“专业”。
音综的未来,不在于如何更好地呈现音乐,而在于如何将音乐融入观众喜欢的综艺形式中。当观众只为轻松而来,音综或许应该坦然接受:让音乐成为好故事的背景,而不是故事本身。
三档新音综的尝试,无论成败,都是有价值的探索。它们共同预示着:音综正在接受一个现实——在这个时代,音乐或许不再是综艺中最重要的事。而接受这个现实,恰恰是音综重获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