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已经拍摄了八季,却始终没有让妹妹出现在镜头前,而杨超越一到场,便成功打破了这一“禁忌”,这一点简直可以说是“魔法”般的存在。

老实说,在我看节目之前,我对杨超越并没有太多印象,甚至还觉得她的“锦鲤”人设有些虚假。然而,当我看到张子枫罕见地张开双臂,像小企鹅一样扑向杨超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拥抱”才是真正的真人秀投票方式。
节目组之前就有提醒,往常的嘉宾总是不断催促妹妹“活泼一点”,可是她却总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把卫衣的绳子拉得越来越紧。杨超越没有说太多话,而是悄悄走到院子里,给缝纫机加了点油,接着便开始踩踏板,几下下来,布料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布偶。

张子枫站在一旁,专心地看着,眼神里带着几分社交恐惧症患者遇到偶像时的崇拜感——原来,社交也可以通过“展示技能”来打破沉默,不需要硬聊。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后来杨超越教张子枫开车时,布料进得太快,缝得歪歪扭扭像麻花一样。她并没有说“再来一次”,反而直接将歪斜的部分剪成了锯齿状的花边,缝出了一个小怪兽,然后笑着递给张子枫,作为“护身符”。

妹妹当时笑得露出了牙齿,那个文静的形象瞬间消失无踪。不过,她并没有慌张,因为对方已经开玩笑了,成功地展现了“犯错即加戏”的精髓。
我停下了画面,问了身边的朋友:“为什么我们平时聚会也总是那么拘谨?”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家都不愿意先给别人台阶,每个人都觉得“我要展现完美”,于是紧张起来。而杨超越的做法恰恰相反,她首先主动展现自己“笨拙、容易犯错”的一面,让周围的人不自觉放松,气氛自然变得轻松起来。这种方式在职场中也十分有效:新人在开会前幽默地拿自己做过的糟糕PPT开个玩笑,气氛就能迅速活跃,比那些生硬的寒暄话语要好得多。
观众最喜欢看杨超越在“姐感”和“妹感”之间自由转换的样子。她既能举起水桶修理机器,展现英气,又能蹲在地上为张子枫编柳环,语气温柔得如同融化的棉花糖。
很多综艺节目通常给女性嘉宾贴上单一标签,要么是全能的女强人,要么是软萌的吉祥物,但杨超越却打破了这种定式,证明了“强大”与“被宠爱”是可以并存的,女性不必只做其中一个角色。
当我兴奋地向同事推荐杨超越时,他们却反问:“这不都是剧本安排好的吗?你真觉得抱一抱就代表亲密?”我愣了一下,并不是被劝服,而是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演的”去解读所有的温情,因为我们害怕承认自己“被触动”会显得幼稚。

真人秀的“真”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剧本,而是嘉宾在有限的情境中做出的真实选择。例如,张子枫能礼貌地挥挥手,却选择了主动拥抱,这短短的五秒钟,胜过任何台词的表达。

我回去对比了一下,以前其他嘉宾离开时,妹妹确实笑得很温柔,但脚尖依然牢牢钉在地面,身体保持着30度的礼貌角度;只有在杨超越那一期,她稍微走得更近了一些,肩膀也放松了,手指轻轻拍了拍对方的后背——这正是社恐者能给出的最真挚的祝福。
我将截图发到闺蜜群,几秒钟后,大家纷纷表示:“原来这不只是工业糖,真的是野生草莓。”
但我也有些担心,节目会不会将姐妹情深当作赚钱手段,设定每期谁能抱住妹妹之类的环节。如果这样下去,拥抱就变成了任务,而不是心意,即使再真挚也会变得做作。

我真心希望导演组不要再设置什么手工挑战或者农村大冒险之类的任务了,能不能让她们安静地待在一起,就算在草地上拔草也好,只要镜头远一点,留给她们更多放松的空间,不用再通过背景音乐和特效去渲染情感。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朋友圈里那些“半年可见”的合影。我们总是等到“减肥成功后再拍”或“等到存够钱再聚”,结果一年过去,合照少之又少。而一个简单的布偶,一个真实的拥抱,却让我从杨超越和张子枫的互动中明白:喜欢就要趁早表达,素材无需完美,当下的点滴就会变成最珍贵的回忆。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勇敢去爱,去表达,去享受眼前的一切,别再等到未来,珍惜每一刻,拥有属于自己的温暖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