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原创 李连杰:后事一切从简,不用立碑也不用办丧事,树葬海葬都无所谓

李连杰这个人,从小就不是那种容易被生活压垮的类型。1963年4月26日,他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是家里老幺,上头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家里条件本就不宽裕,1965年父亲因中风突然去世,那年他才两岁,母亲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加两个老人,每月工资就四十块钱,勉强够温饱。母亲在什刹海体校当清洁工,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儿,李连杰小时候就帮着干家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八岁那年,1971年,母亲把他送进体校武术队,希望他能通过这项技能闯出一条路。体校教练吴彬一眼就看中了他的天赋,那时候李连杰瘦瘦小小的,却特别有韧劲。从长拳、刀术到枪术,他练得特别扎实。1974年,十一岁的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武术比赛,一举拿下全能冠军,那时候的成绩在武术圈子里可是轰动一时的。接下来的几年,他连续五届卫冕:1975年在昆明,拳术和枪术都拿了第二;1977年在内蒙古,长拳表演稳稳第一;1978年在湘潭,枪术那份精准让人眼前一亮;1979年在石家庄,对练项目他也没落下。十五岁就成了武术界的常胜将军,国家武英级运动员,这些头衔不是白来的,全靠一步步苦练。

武术比赛的经历让他养成了一种自律,比赛间隙他总是在后台热身,拉伸肌肉,保持状态。八十年代初,他开始接触电影圈,1982年十九岁那年,主演《少林寺》,这部片子票房破亿,直接把他推到聚光灯下。片子里那些拳脚功夫,都是他从小练出来的真本事,不是花架子。成名后,他没飘飘然,继续拍续集,像1983年的《少林小子》和1984年的《南北少林》,这些作品让他的名字在香港和内地都响亮起来。

拍电影这条路,李连杰走得稳扎稳打。九十年代是他的巅峰期,1991年《黄飞鸿》系列开拍,他演的黄飞鸿成了经典形象,那鞭子耍得虎虎生风,票房也跟着水涨船高。1992年续集《男儿当自强》,雨中打斗的戏码到现在看还热血。同期他还接了《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剑术和武打结合得天衣无缝。1993年《方世玉》,棍棒功夫玩得溜;1994年《精武英雄》,陈真那股子民族气节演得入木三分。这些片子不光赚了钱,还把中国功夫推向国际舞台。

转战好莱坞是1998年的事,《致命武器4》里他和梅尔·吉布森对打,动作干净利落。2000年《罗密欧必须死》,雨夜追逐的镜头成了他的标志。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他演无名弓箭拉满的那一刻,气场全开。2006年《霍元甲》,这是他最后一部大武打片,结尾一跪,象征着对武术的致敬。这些年,他拍了上百部电影,从内地到香港到美国,足迹遍布全球。票房累计过百亿,奖项也拿了不少,2008年凭《投名状》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那是他演技认可的里程碑。

家庭这边,变化也不少。1987年他和体校师姐黄秋燕结婚,生了两个女儿,李思李苔蜜。婚后三年,1990年他们离婚,他把美国房产和大部分财产给了前妻,处理得低调。之后他专注事业,直到1999年和利智结婚,那年9月19日在洛杉矶办的婚礼,简单却真挚。利智是圈外人,两人2000年生下大女儿Jane,2003年小女儿Jetta。利智帮他还过巨额债务,那段日子挺考验人的,但他们走过来了。现在四个女儿都大了,李思和李苔蜜在北京,Jane和Jetta在新加坡陪父母。家庭稳定下来后,他把重心更多放回生活本身,不再一头扎进片场。

这些年,银幕上的他风光无限,但私下里也经历过低谷。两次婚姻的起伏,让他明白钱和名气不是全部。利智的陪伴,让他学会平衡事业和家。拍戏的伤病积累,早年练武留下的旧伤,时不时发作,但这些都没让他停下脚步。相反,他用作品回馈观众,用家庭支撑自己。

2007年,李连杰发起壹基金,这步棋走得特别有远见。那年汶川地震,他亲身参与救援,看到灾区孩子的眼睛,就下定决心做公益。壹基金从中国红十字会架构下起步,2010年12月在深圳独立注册,首笔基金5000万。愿景是“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专注灾害救助、儿童教育和公益创新。到现在,壹基金累计募集资金超百亿,援助项目覆盖全国上千个。2013年雅安地震,他带队视察,协调物资;2020年疫情,壹基金捐出上亿口罩和防护服。不是空谈,他亲自上阵,当过志愿者,跑过灾区一线。

壹基金的模式也创新,推行“去李连杰化”,意思是让组织独立运作,不靠个人光环。2015年公募转型后,壹基金成了中国首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影响力辐射国际。李连杰说,公益不是筹钱那么简单,是筹“心”,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像壹基金的“壹计划”,鼓励民众每月捐1元,门槛低,参与广。这份担当,让他在明星圈脱颖而出,不是光鲜的代言人,而是实打实的推动者。灾

健康方面,挑战来得突然。2013年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这病让他心跳加速,四肢无力,体重起伏大。长期服药控制,脸部浮肿是副作用,眼睛凸出,整体看起来老了不少。甲亢并发心律不齐,早年拍戏的伤病加重负担,膝关节韧带断裂是常事。2025年8月17日,他晒病床照,说是膝盖手术,网友担心,但他报平安,说不用太挂心。甲亢难治,需要终身管理,情绪压力大,饮食忌碘高食物,像海鲜少碰。医生建议适量运动,保持心情平稳,他现在多练太极,调整作息。

这些健康问题,让他从繁忙的片场抽身,移居新加坡,低调生活。壹基金的事他没放手,线上指导项目,偶尔现身活动。2024年,他减少公开露面,专注家庭和恢复。甲亢不致命,但折腾人,提醒大家身体这东西,得早保养。公益和健康的交织,让他的人生更立体,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是长远规划。像他这样的大咖,还能坚持公益,挺鼓舞人的。

2023年11月,李连杰出版新书《超越生死》,在台北宣传会上,他直言后事安排:一切从简,不用立碑,不办丧事,树葬海葬都行。这话一出,圈里圈外都议论纷纷。六十岁的人,面对生死这么豁达,不是装的,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的体悟。早年父亲早逝,让他从小懂无常;甲亢十八年折磨,让他直面身体极限;公益一线见太多生离死别,这些都让他看淡身后形式。

树葬海葬的选择,环保又低调,不占土地,不扰自然。国内推崇这种方式,他选它,也算顺应时代。书里他写,生命有限,重点在活得有意义,不是死后热闹。交代利智这些事,是为了让她少操心,两人商量过多次,现在家庭稳当,四个女儿懂事,他安心。2024年宣传期,他重复这观点,说不办丧事是为了避免麻烦,骨灰撒海或埋树,随缘就好。

这份从容,不是消极,而是积极面对。早年武术冠军,银幕巨星,公益先锋,现在谈身后事,像卸下包袱,轻装上阵。2025年健康虽有波折,8月手术后他恢复中,但心态稳。壹基金项目继续推进,他线上发声,鼓励大家珍惜当下。身后事安排好后,他更专注现在,陪女儿,管基金会,偶尔分享感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原创 李连杰:后事一切从简,不用立碑也不用办丧事,树葬海葬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