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六盘水专场上获悉,近年来,六盘水市立足山地特色和冷凉气候,在97%面积都是山地的条件下,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两手抓,“十四五”期间粮食储备计划超前完成,培育了红心猕猴桃、早春茶、刺梨等“黔货出山”的明星产品,发展了高山冷凉蔬菜、林下经济等,并作为“菜篮子”直供基地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让绿水青山间的茶园、果园、菜园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园”。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介绍,“十四五”以来,六盘水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农业提质量、优结构、增效益,切实把现有产业管理好、管护好,通过抓好“产”“加”“销”3个关键环节,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在“产”的环节,坚持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粮油方面,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配套,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去年粮食单产提升3.46%。特色产业方面,发展“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产业,实事求是、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和种植养殖结构,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大小并存发展“土特产”,培育壮大黑山羊、乌金猪等养殖规模,支持六枝特区、水城区发挥全省养牛大县优势发展肉牛产业,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广受市场青睐。
在“加”的环节,突出延伸链条、加工增值。积极引进和培育多样化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对“凉都三宝”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重点支持刺力王、初好、水城春等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持续升级加工工艺;对羊肉粉、火腿、辣椒等其他产业,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发展食品加工。截至目前,六盘水市拥有4家国家级、9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64.5%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让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从“论斤卖原料”向“论克卖精品”转变。
在“销”的环节,注重品牌培育、市场开拓。一方面,苦练“内功”,六盘水市已经获得60个绿色食品认证和38个地理标志产品,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特产品知名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紧紧抓住粤黔协作的机遇,巩固大连、拓展中山、辐射全国,让六盘水市的“山珍”跨越山海,源源不断地涌向粤港澳大湾区,进而走进神州四海的广阔市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