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原创 近十年第三低!国庆档票房18.35亿遇冷,口碑好也难吸引观众

作者:影视风向标

10月8日,今年国庆档(10月1日至8日)以18.35亿元总票房黯然收官,在近十年同期成绩中仅高于2016年(15.88亿元)和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14.97亿元),远不及行业预期。

与去年国庆档七天21.05亿的票房相比,今年国庆档在多一天的情况下仍小幅下滑。其实档期内上映的新片整体口碑并不差,却难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背后原因值得分析。

8天18.35亿元,今年国庆档票房遇冷

今年国庆假期共有11部新片上映,上映新片数量之多,超出历年国庆档,其中也有《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刺杀小说家2》这样的国产战争和奇幻类型的重磅大片。

不过,影片数量上的优势并未带来票房增量,头部大制作影片也并未能掀起观影热潮。10月1日档期首日,全国票房报收3.21亿元,创下近几年国庆档首日票房最低纪录。

随后几日,单日票房持续递减:10月2日2.89亿元,10月3日2.56亿元,10月4日2.39亿元,10月5日2.23亿元……一路下滑到10月8日的1.09亿元,最终整个档期以18.35亿元票房收官。这一成绩在近十年国庆档中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2016年和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

国庆档遇冷与今年全国电影市场的整体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截至10月2日14时,202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达425.07亿元,超越2024年全年总票房。到10月8日国庆档结束,年度总票房进一步达到437.94亿元,全年票房有望冲击500亿元。

今年国庆档,全国电影总放映场次达364.7万场,比去年同期的324.1万场多40.6万场,更比2019年国庆档(以44.66亿元创影史同期票房纪录)的261.5万场多103.2万场,刷新中国影史国庆档放映场次纪录。

今年国庆档全国平均电影票价为36.6元,较去年同期的40.3元下降3.7元。但票价的下降并没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今年国庆档上座率最高的影片《震耳欲聋》假期平均上座率为14%,其次是《731》的13.4%。冠军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上座率仅10.1%,比去年国庆档冠军《志愿军:存亡之战》的15.1%大幅下降。

头部影片:不及预期与市场分化

今年国庆档的头部影片表现普遍不及预期。《志愿军:浴血和平》 以4.5亿元票房成为国庆档票房冠军,但这一成绩与去年同期冠军《志愿军:存亡之战》的8.05亿元相去甚远。

其实,该片保持了前两部的水准,质量并不差,豆瓣目前7.3分,成为系列最佳,冷清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对同类题材影片的审美疲劳是其票房表现不如前作的主要原因。

从《长津湖》两部曲,再到《志愿军》三部曲,五部相同题材的影片下来,《志愿军:存亡之战》仍能夺冠已属不易。

排名第二的《731》则成为国庆档最大意外。这部早在9月18日上映的影片,在国庆档期间继续斩获不俗票房,累计在档期内获得3.44亿元,位居档期亚军。

该片在下沉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在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高达35.6%,远高于其他国庆档影片。该片拥有庞大的、非网络依赖型的观影主体,40岁以上的观众成为其观影主力军,国庆假期上座率位居第二,仅次于10月4日上映的《震耳欲聋》。

第三名《刺杀小说家2》拿到2.95亿元票房,市场表现同样不如人意。目前,猫眼预测其总票房为4.36亿元,较第一部的10.35亿元票房将大幅下降。影片保持了前作的特效制作水准,但剧情逻辑上的瑕疵导致口碑两极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票房。

口碑佳作:叫好不叫座令人惋惜

在整体遇冷的国庆档中,《毕正明的证明》和《震耳欲聋》两部现实题材影片凭借过硬的质量赢得很多观众好评,却叫好不叫座,未能实现票房与口碑的正比,令人遗憾。

《震耳欲聋》聚焦聋哑弱势群体,通过一桩复杂的定制骗局,展现他们在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下的脆弱与困境。檀健次饰演的地摊律师李淇在欲望和良知的艰难抉择中,最终选择了公平和正义,很好地演绎出人物的成长弧线和人性的复杂。

该片目前豆瓣7.5分,成为国庆档口碑最佳影片,但票房表现却不温不火。影片采用了错峰上映的宣发策略,定档10月4日正式上映,并在前期开启点映积累口碑,出发点很好。

不过,类似在重大节假日档期中途上映的影片,此前尚未有过票房成功的案例。2023年春节档大年初三上映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因排片太低不得不撤档,后来再上映仍未能挽救票房,最终仅拿到1亿元票房。2022年10月3日上映的《搜救》尽管由甄子丹主演,但票房仅有1999万元。

相比之下,《震耳欲聋》因为口碑很好以及提前点映,加上主演檀健次的票房号召力等原因,能在国庆假期取得1.75亿元票房名列第五,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提前到10月1日上映,排名肯定还能靠前。

《毕正明的证明》讲述上世纪90年代反扒警察卧底抓获盗窃团伙的故事。影片故事跌宕起伏,叙事节奏明快,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在角色人性复杂度和群像交织上都可圈可点,营造出的江湖氛围也足够浓郁,豆瓣评分7.4分。

然而,因为定档太晚以及主创关注度不高等原因,该片的排片占比和上座率始终不如人意,后半程上座率虽然逆袭上升,但是未能力挽狂澜,最终在档期内仅收获5325万元票房,令人惋惜。

原因剖析: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2025年国庆档遇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影片与观众期待存在差距,缺乏新鲜感和出圈话题。今年国庆档本是近年来类型最为多元的一届,涵盖涵盖战争、奇幻、喜剧、犯罪、警匪、动画等多种类型和题材,

然而,由于没有口碑爆棚的现象级头部影片,多元的类型并未转化为足够的市场吸引力。几部相对重磅的影片缺乏新鲜感和惊喜,未能满足观众更高的期待。

今年国庆档影片口碑整体不算差,从豆瓣评分来看,除了《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之外,档期内其他新片都在及格线之上,但多数影片处于“还行”的水准,对于追求“必看”体验的观众来说,这还不足以吸引他们走进影院。

其次,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国庆档表现。在短视频、短剧和游戏等多种影像娱乐新形态的冲击之下,电影已经不是当前年轻人的首选娱乐休闲方式。此外,国庆中秋长达八天的假期,很多人选择外出旅游,而不是去影院看电影。

当前观众对院线电影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不是特别想看的影片选择等线上或直接不看;二是影迷群体比较挑剔,没有高质量影片宁愿回味经典;三是平日不看电影的中老年观众,一年只进影院一两次。

今年上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火特火,透支了很多观众的年度观影预算,国庆前十几天《731》的票房火爆,又让很多观众提前走进影院消费,而国庆档新片又缺乏爆棚的口碑和出圈的话题,最终电影市场出现寒流。

纵观2025年国庆档,虽然电影市场表现不如人意,但正如前文所述,也并非没有亮点,比如整体口碑不差,比如《震耳欲聋》和《毕正明的证明》等影片虽未在票房上大放光彩,但它们的好口碑为未来电影创作指明了方向——质量与共鸣才是吸引观众回归影院的关键。

随着《疯狂动物城2》和《阿凡达3》等引进大片确定登陆今年后续档期,中国电影市场仍在向着500亿年度总票房的目标迈进。国庆档的寒意,或许是电影行业静心思考、重新出发的契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原创 近十年第三低!国庆档票房18.35亿遇冷,口碑好也难吸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