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四川阆中:管好“三类资产”筑牢振兴根基

深秋的川北,山峦叠翠,四川省阆中市乡村处处焕发勃勃生机。一条条整洁的村道蜿蜒向前,一片片果园硕果盈枝,一座座厂房内忙碌有序……脱贫攻坚时期留下的大量帮扶资产,如今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

这生机背后,是一场围绕帮扶项目资产的深度变革。面对项目资产“重建轻管”,效益难以持续的共性问题,阆中作为全国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试点县,探索出“精准溯源、分类管护、长效赋能”的全周期管理模式,使帮扶项目资产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资产溯源:三级对账+精准界定,摸清项目资产家底

“前些年帮扶项目多、资金量大,但到底形成了多少资产、在哪里、谁在管,往往是一笔‘糊涂账’。”阆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侯强坦言。

天宫镇宝珠村晚熟柑橘产业园。

为彻底摸清家底,阆中打响了一场“精准溯源”攻坚战。“那段时间,我们像账房先生,更像项目侦探。”阆中市财政局农业股干部李瑞权回忆道,“我们一笔一笔追溯资金来源,一个一个项目核实建设情况。”为此创新“资金溯源+项目核查”双轨机制,采取“三级对账、双向核验”方式,由财政部门清资金指标,行业主管部门梳项目安排,乡镇、村核项目状态,形成“资金指标—项目安排—实施状态”闭环核查体系,确保资金流向笔笔清晰、全程可溯。

在厘清资金项目的基础上,阆中市制定了《帮扶项目资产界定标准》和“5类负面清单”,建立“乡村实地核查、部门台账审查、审计抽审复查”三方联审机制,针对多功能综合性项目,采取“建设内容拆分+功能定位判定”分类法,确保资产认定精准、属性清晰。

天宫镇五龙村引智就业创业孵化园项目,投入261万元,经科学拆分,其中100万元为经营性资产(农产品分拣中心),161万元为公益性资产(连接桥、道路等)。“拆分后,资产属性更清晰,收益核算也更准确。”天宫镇副镇长李斌直言。

全面摸清后的家底显示:2013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帮扶项目3.17万个,累计投入资金78.2亿元,形成有效资产2.46万个,价值51.3亿元。

公益资产:共建共护+岗位保障,兜住民生温暖人心

清晨的薄雾中,天宫镇五龙村脱贫户邓雪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扫村组道路,清理边沟杂物……“家属残疾不能外出,多亏村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500元稳定收入。”在阆中,像邓雪兰这样的公益性岗位管护员还有很多。

天宫镇宝珠村水果套袋加工厂。

为实现公益资产持续利用,该市建立“部门指导、乡级监管、村级主体、群众参与”的四级管护体系,出台了《阆中市农村道路管养实施细则》《阆中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办法》等26个行业管护制度,推行“共建共护+岗位保障”模式,既保障资产长效运行,又兜住了民生底线。

洪山镇金山观村选聘5名本村脱贫户、监测户担任资产管护员,签订公益性岗位协议,人均负责2.5公里村组道路,实现资产管护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妙高镇共和村将全村划分为15个管护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我们每月检查管护效果,确保每条路、每口堰塘有人管、管得好。”村党支部书记何刚介绍,这种“划片分段、责任到人、动态排查”的办法,能让公益性资产长期产生效益。

阆中市就业局统计显示:全市每年可开发公益性岗位2500余个,既有效管护了公益性资产,又为困难群众开辟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经营资产:协议管护+效益联动,激活乡村造血机能

“公益性资产只能用于兜底,要提升造血能力必须在经营性项目上下功夫。”“经营性资产是乡村振兴的‘造血细胞’。如果经营搞不好,帮扶就成了无源之水。”阆中市实施“协议管护+效益联动”模式,推动资产从“静态管理”向“动态运营”转变。

建立“园区+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方式,采取“化大为小”策略,让懂技术、善经营的主体参与运营。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管护,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将管护效果与经营收益挂钩,形成“以资产收益反哺管护、以管护成效提升收益”的良性循环。

天宫镇宝珠村晚熟柑橘产业园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3家大业主+14家小业主+190家种植户”经营模式,将年盈利的80%专项用于园区维护。“我们围绕打造水果大镇,建冻库、开电商直播室,引入专业大户建设水果分拣中心,确保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无缺陷。”天宫镇副镇长李斌介绍,园区已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7000余亩,年收入1200余万元。

柏垭镇多个家庭农场联合成立了全省首个家庭农场联合体—阆中禾兴专合社。“联合后实现了从购买农资到烘烤销售的优势互补,成员年均增收7万多元。”专合社负责人李玉文介绍,联合体通过规模化、标准化运营,显著提升了原有农业设施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为经营性资产的可持续运营探索了新路。

阆中市全面推进“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分类管理策略,对经营性项目精准施策。飞凤镇桥亭村枇杷产业园以“三产融合+品牌赋能”为路径,打造集生产、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实现从“单一卖水果”到“产销游”融合升级,年经济收入近1000万元;柏垭镇虎溪村中义油橄榄园在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下,开发了橄榄叶面、橄榄精油皂、橄榄茶叶等多款新产品,村集体每年获土地流转费及分红39万元。

截至国庆前夕,阆中市累计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36家、家庭农场35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0余个,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经营主体体系,为经营性资产的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到户资产:自主管护+技术赋能,激发内生动力源泉

“到户类资产虽然单个体量小,但关乎千家万户,必须精准滴灌才有收获。”阆中市创新构建“自主管护+技术赋能”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该市明确农户为管护责任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街道)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通过构建“市级专家+乡镇技术员+村级指导员”三级服务体系,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

飞凤镇桥亭村监测户张英宪的5亩枇杷园,因缺乏管护技术、树龄老化,一度面临荒废。在镇村两级指导下,他获得产业帮扶资金,对枇杷园进行科学管护和更新换代。“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修剪施肥,今年足足增收3万多元。”望着焕发新生的果园,张英宪笑得合不拢嘴。

石滩镇印镇山村的银杏产业,原来由农户分散种植、自行管理,但效益不高。在镇党委、政府统筹推动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土地,实施统一供苗、技术、标准、加工、销售的“五统一”社会化服务模式,带动村集体实现年收入35万元,农户亩均收益提升40%。

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资产低效闲置问题,阆中市通过深入调研和数据分析,将闲置资产细分为“功能滞后型”“经营不善型”“市场脱节型”“主体缺失型”四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盘活策略,让“沉睡资源”焕发新生。

水观镇红石桥村原170亩低效花椒园,经民主程序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承接,转型发展粮食种植,建成“吨粮田”,实现村集体年经营收入10万元。

柏垭镇虎溪村中义油橄榄产业园。

金垭镇直面4600亩失管柑橘园困境,创新推出“三维扶持政策包”:减免土地租金、投入资金改善设施、专班化解纠纷。成功引进春阆果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复管园区3100亩,带动近百名农户就近务工,月均增收1500元。

据统计,通过系统化盘活措施,阆中市低效闲置资产盘活率达90%。天宫镇42户规模水果业主中有40户实现稳定盈利,近3年全镇无一业主拖欠土地流转费,形成了“资产盘活—效益提升—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天宫镇五龙村资产管理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并在2023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唯一的全国扶贫资产管理类村级实践交流基地。

作者:刘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四川阆中:管好“三类资产”筑牢振兴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