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国的重要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屏障,既是孕育无数本地物种的摇篮,也为外来物种的“落脚点”。重庆处于长江重点生态区,承担着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近年来,重庆市把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作为推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调查,可以及时掌握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动态,为其早期预警、防控决策、有效治理提供科学可靠依据。
重庆市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工作人员在江津区一处监测点进行实地监测记录。
“站校院”联动,织密常态化监测网。2025年,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组织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单位,按照《重庆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实施方案》《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技术规定》等有关方案要求,在全市布设337个监测点位,选择对影响全市农业安全、生态安全和潜在危害较大的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福寿螺等28种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作为调查监测对象,监测团队科学设置样方,准确计算盖度,经详细对比近年数据,分析研判出每一物种的增减规律,较全面地掌握我市农田生态系统等区域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扩散趋势及危害程度。
严把质量关,夯实常态化监测质量。为做好外来物种入侵调查监测的监督指导,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联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成立质控团队,对目前已完成的176个监测点位随机抽取33个监测点位,开展现场跟队全过程质控,质控比例达18.8%,高于质控方案的10%比例要求。质控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定要求,现场核查监测物种、样地设置、数据填写等各关键环节,严格审核《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跟队质控记录表》《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工作核查表》,确保调查监测工作认真负责、扎实细致,切实做到调查点位不缺失、监测技术不走样、监测数据准确可信、分析结果科学可靠。
及时发布信息,支撑常态化科学防控。为科学应用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数据,全面提升防控工作的精准性与时效性,通过开展常态化监测,已初步掌握我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动态、重点区域及新发风险等相关入侵信息,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通过强化监测数据系统分析,编制《重庆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信息》简报,为全市各区县及时响应辖区内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危害趋势,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针对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重的入侵物种,将同步更新防控技术手册,科学制定防除策略,确保防控工作科学、高效推进。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强农业外来物种入侵监测工作,从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宣传动员、资源化利用等多方发力,协同推进。严把质量关,认真梳理问题,及时整改纠偏,准确分析研判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扩散趋势,评估危害风险,为重庆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科学防控和长效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