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9月22日消息,国内首个银发草坪音乐节9月21日在北京上演。《我的祖国》《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潇洒走一回》……当有着明显时代印记的经典旋律奏响,台下60、70后退休族仿佛重回青春时光。
这是国内首个专为银发人群定制的音乐节,也是一场由95后悉心为叔叔阿姨辈筹划的特殊体验。从曲目编排到现场引导,从舞台搭建到音响控制,主力军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而在舞台上献唱的乐队成员,正是平日里在直播间教授叔叔阿姨们电子琴、声乐、二胡的年轻老师们。
“我们团队虽然大部分都是95后,但平常都是在和一群热爱生活的叔叔阿姨们打交道。”活动策划人表示,现场观众都是银发文娱科技平台红松的学员,他们不仅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也热衷于接触年轻人喜爱的新鲜事物。
团队策划此次活动的初衷,是将音乐节这种年轻人的潮流生活方式带给叔叔阿姨们,但所有活动细节都充分尊重他们的喜好。“音乐节是‘壳’,让叔叔阿姨们重返青春时光,才是我们真正想要送给他们的礼物。”
在这场音乐节背后,我国银发经济产业正从满足基础的生存和养老需求,转向深度回应银发族的精神渴望与情感需求。带着新思维涌入的95后从业者,正悄然改变着银发服务的内涵,也重塑一代人的退休生活图景。
传统的银发经济版图,主要由养老照护、医疗保健等“刚需型”服务构成。而新一代入局者,正用全新的坐标系,重新绘制这片蓝海的边界。
“我想要解决老年人孤独感和价值感缺失的问题,帮助许许多多跟我母亲一样的中老年人,去创造美好退休生活。”红松创始人李乔曾在接受访谈时指出。他创办的红松平台专注于服务50岁+退休人群,通过银发兴趣学习、银发文旅、银发AI产品等服务,深层次地满足银发族的精神与情感需求。目前,红松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95后林浩(化名)在红松平台担任全职键盘乐老师,他平时的工作是坐在镜头前,教长辈们用电子琴弹奏出中外经典曲目。
在红松银发草坪音乐节,他“穿过”屏幕,与叔叔阿姨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充沛的能量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意识到年龄真的只是数字而已。”林浩感慨。
年轻人带来的创新服务模式,正撬动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市场。红松平台上,乐器、书法、摄影等30余类兴趣课程,吸引着数百万退休族,他们在学习新技能的同时,也在编织新的社交网络。
变革不止于线上。银发产业的传统赛道,也因为年轻人的加入有了新的面貌。
在河南许昌,95后创业者樊金林,在自己开办的养老院里开设DJ厅、桌游室、电竞室等,更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在70+的老年电竞战队四处参加比赛。
“红松如意行”的95后产品经理林薇则为银发旅游注入新意。她策划的南极探险之旅,让银发旅游成为值得铭记一生的旅行记忆。
“银发族的消费力被严重低估。”林薇分析,“他们渴望的是深度体验和生命印记,而非走马观花的购物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5年左右,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
这片蓝海中,从生存型消费向体验型、情感型消费的跃迁已成清晰趋势,而年轻人正是这场价值重构的重要推手。反过来,新时代的银发经济也为新一代年轻人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创就业舞台。
95后扎堆涌入,银发产业何以成为就业热土
“我们每个月要收到上千份简历,金九银十更多,绝大部分求职者都是95后。”红松一名招聘经理介绍,除了产品、运营这样的热门岗位之外,需要与银发用户高频沟通的退休生活服务助理也深受年轻人欢迎。
年轻面孔在银发赛道集结,多重力量正在重塑这个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首先是万亿市场的刚性召唤。 “老龄化是问题,也是机遇。”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多次公开强调。除基础养老外,文化娱乐、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终身学习等高层次银发服务需求井喷,为年轻人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政策东风同步发力,引导和推动年轻人投身银发产业。2020年以来,教育部增设老年学、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本科专业;人社部密集发布“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养老服务师”等新职业,极大提升了职业认同感,更通过建立职业标准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而最根本的变革,来自产业形态的自我迭代。曾经的银发产业总与“脏累苦”画上等号,如今正向“技术驱动、创意主导、服务为本”的现代服务业升级。这为年轻人创造了大量与传统养老服务截然不同的新岗位,让从业者获得远高于传统服务业的职业认同与成长空间。
红松平台95后退休生活服务助理汪明明,在翻阅叔叔阿姨们上传的书法作业时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意义。“突然感觉我们的工作意义开始具象化了。”她说,“我们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伟大的事情,也让我相信未来自己的退休生活也会一样精彩!”
越来越多像林浩和汪明明这样的年轻人,正在银发服务的新赛道上发挥自身兴趣特长与创造力、共情力,推动着产业的蜕变。反过来,银发产业升级所释放出的广阔舞台与价值认同感,又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加入这场“双向奔赴”。
跨越鸿沟,代际融合是终极考题
当95后们怀揣热情与创意涌入银发经济领域,他们面对的并非一片坦途。代际融合,是这场“双向奔赴”的终极考题。
“给长辈们设计移动产品,需要跳出过往很多思维定式。”红松APP研发人员孙鹏坦言,团队在设计红松AI老师等产品的初期版本时踩过许多“坑”。“我们习惯的交互逻辑,比如滑动、长按、复杂的图标菜单,对很多叔叔阿姨来说简直是灾难。一个看似简单的返回键位置,或者字体大小、颜色对比度没调好,就能让用户迷失。”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沉下去。
红松产研团队开始大量进行用户访谈,坐在叔叔阿姨身边观察他们如何使用产品,记录每一个困惑的表情和停顿。“得忘记自己习惯的那套,真正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手去操作。现在我们的设计原则是:一目了然,一键直达。” 这需要持续的耐心和深度的共情。
这种换位思考、深度共情的能力,成为做好银发服务的关键壁垒。这意味着年轻人必须跳出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时代滤镜,真正理解一群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情感表达迥异的长辈,洞察并回应那些未言说的需求,这决定了服务的深度与温度。
这显然并非易事。红松退休生活服务助理、00后晓锋,同样也是在工作中逐渐理解了服务银发族的特殊性。
“我的上一份工作需要经常给用户打电话,总是说不到半分钟就被对方挂断。但自从当了退休生活服务助理,平均一通电话要打半小时以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倾听叔叔阿姨们讲学习心得和拉家常。”晓峰表示,即使只是倾听,也需要保持百分百的注意力,让长辈感受到被关注和陪伴。
晓锋对去年春节发生的一件事记忆犹新。“当时我打电话提醒一位阿姨上课,发现她在家摔倒了。当时阿姨的女儿已经在赶回家的路上,我能做的有限,只能在电话里不停陪着阿姨聊天,缓解她等待的焦虑。”那次漫长的电话陪伴也让晓锋体会到,服务长辈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善意。
在银发经济这片热土上创业就业,年轻人奉献的不仅是技术与时间,更是这份弥足珍贵的情感与理解。相比其他职业,银发服务族更需要一份发自内心的温柔与善意,才能跨越代际的鸿沟,真正深入上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正如首个银发草坪音乐节上,95后策划者没有简单照搬流行金曲,而是精心选择了叔叔阿姨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用心“复刻”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