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鱼米之乡”有新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晚年隐居今时浙江湖州时,以渔樵为乐所写下的七言绝句。不过,今天走进湖州市南浔区,“鱼米之乡”的传统印象中,恐怕要注入更多现代化元素。自去年当地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后,全区已建成28万立方米的圆桶养殖,明年有望扩至60万立方米,单位面积产能将达到传统模式的十倍之多。

作为远近闻名的“淡水鱼都”,南浔有21万亩的水产养殖面积,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的10%以上,渔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贡献了全区六成的农业总产值。然而,由于退塘还田,产业发展空间日益受限,加上从业人员不断老龄化,亟须寻找新增长点。在南浔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顾月洪看来,绿色渔业、设施渔业、数字渔业,以及三产融合发展就是转型升级的主方向,且已在南浔势如破竹。

走进位于和孚镇群益村的正大水产(湖州)有限公司,眼下正值加州鲈鱼和罗氏沼虾的出苗期。来自临县德清的养殖大户戴黎明有1000多亩的水塘,改小苗为规格苗后,一年可养两茬鲈鱼,近几年市场行情好,缩短养殖周期,无疑能提高收入。在全市,像他这样从这里买苗的大户有50多户,更多客户来自省外。

正大水产(湖州)有限公司负责人顾文荣告诉记者,去年,公司沼虾出苗量达6亿尾、鲈鱼苗3000万尾,产值4500万元,等到明年满产后,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短短几年的高速发展,动力来自“公司+政府+银行+村集体+农户”的共富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国资公司“强村富民集团”负责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只需操心育种技术、运营和种苗销售,银行提供金融“活水”,有了村集体和老百姓的参与,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与这一淡水种业基地配套的是,3000亩的养殖基地,今后将以订单模式,带动农户标准化养殖。此外,引进‘正大水产’后,去年在区农业农村局、强村富民集团的支持下,三方合作组建南太湖种业研究院,一下为全镇乃至全区筑起产业高地。”和孚镇副镇长许雯说。

做强种业就是南浔牵引淡水渔业全产业链的“牛鼻子”。对此,其西有南太湖水产种业研究院,东部则聚焦“稻+”系列,意欲打造一个集种业创新示范区、稻鱼循环种养区、农业超新物种区为一体的长三角农业硅谷试验基地。当然,种业门槛高,需要有头部企业。不久后,由浙江省种业集团领衔打造的罗氏沼虾繁育中心科创基地,无疑又乃另一“领头羊”。

抓住这一风口,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辞职创业的沈斌乾,在今年拿到25亩设施农用地之后,开足马力新建工厂化循环水车间,争取赶在11月投产,以接上早春苗行情。其主营大口黑鲈与鳜鱼的种苗繁育,除了壮大自我,沈斌乾还有个任务,就是培训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从“授人以种”到“授人以渔”。

图为工人正在圆桶养殖基地喂料

好品种,也要产得好,卖出好价格。养了30多年鱼的吴华东,用了整整四年,完成从塘养到桶养的华丽转身。走进和孚镇双福桥村,俯瞰100口圆池令人震撼。直径25米,500平方米不到的占地面积,可抵传统20亩水塘的产量。表面看是圆池,陷在地里的却为“漏斗型”,特殊的形状,便于24小时内自动完成12次鱼粪收集。

“想要养好鱼,首先得要养好水。水质好了,自然少生病,就能少用药。瞧,养殖尾水经分离器沉淀分离后,上层清水可用于周边水稻灌溉,既能替代化肥,又能实现园区生态小循环,一举多得。”吴华东介绍,二期项目在圆池上头加了个盖,就能实现鲈鱼的第二茬养殖,“接下来,我们计划把这些桶承包给养殖户,让他们得以‘拎包养鱼’,一起来创富。”

记者发现,几家经营主体的“共富元素”十足,趋向为更多养殖户提供品种、技术、销售等平台赋能。土生土长的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九年前成立时的初衷就是“科技赋能,为天下百姓养好鱼”,其专注于智能设施化循环水养殖、鱼塘数字化等场景打造与运营服务,为养殖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水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高效融合,

据了解,目前,“庆渔堂”智能化养殖服务已覆盖长三角地区约1.5万户鱼塘农户,超过20万亩的水产养殖面积。尤其是其主打产品“数字鱼仓”,对接叮咚、盒马等平台,打造“线上订单+鱼舱直发”模式,势头强劲、价值显著,预计今年建设规模将突破5000池,未来三年再增两倍。

顾月洪表示,接下来,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陆基桶养殖产业集群目标,南浔将全力推动由传统养殖向设施化养殖迈进,形成“种业硅谷-绿色饲料-生态桶养-吊水净养-中央厨房-冷链运储-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计划到2028年底,桶装鱼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届时形成5个万亩陆基现代化养殖片区,带动两万农户户均增收5万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鱼米之乡”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