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五季第六期,感觉挺有意思的。没想到在这个节目里竟然看到《导演请就位》的影子。
这一期,宁静、徐志胜、周翊然、仁科四位嘉宾充当了“导演”,拍摄了各自的短片。而这四位“导演”各自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 宁静的短片,画面精致,技巧娴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徐志胜的短片则充满抽象和无厘头,风格独特;
- 周翊然的短片,是那种青春校园风格,甜美又浪漫;
- 仁科的短片则充满了文艺气息,带有浓重的意识流色彩。
在这些短片中,宁静的作品最终获得了“桃花坞”观众的票选第一名。而我个人的喜好排名是:仁科、宁静、徐志胜、周翊然。
从这四部短片中,我们能看到如今影视市场背后的一些潜在乱象。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特别强调一下:这些评论并不是针对这四位导演,而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电影类型。
首先,剧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中国娱乐圈,剧本往往被忽视。剧本里不仅要有好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创意这一个“核心”元素。
虽然这些短片制作简陋,但仍然让人津津有味,原因大概就在于它们的创意。四位导演没有市场和创作上的压力,能够回归初心,自由发挥,展现内心的创意,虽然这些短片的故事性相对薄弱。
尤其是仁科的《流浪外星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仁科大胆地展示了他的脑洞,带来了一种新鲜感,虽然有点过于“意识流”和“自我”,叙事上略显薄弱。
徐志胜的《传菌王》也蛮有趣的,只是创意虽然有,但故事性实在差强人意。
宁静的《欢迎加入人体监控系统》则让我觉得有点“流水线”的感觉。创意和故事性都不算强,甚至故事有些不完整。不过,它的制作精美,画面和构图都超越了其他短片,用华丽的外表掩盖了创意和叙事的不足。
事实上,现如今很多内地娱乐圈的电影也是这样:制作精美,但创意和故事薄弱。这样的电影,各个环节都非常专业,技术一流,却忽视了编剧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尽管团队都很专业,还是会制作出“烂片”。虽然有些人会被这种“华丽”吸引,但它实在是空洞的。
那种华丽的烂片,观众真的还会上当吗?
至于周翊然的《情书》,则显得非常俗套,甚至比《欢迎加入人体监控系统》还要差。毕竟后者至少还能吹捧一下它的制作。
如果把这些短片代表的电影类型放到市场上排名,可能会大不一样。
仁科的《流浪外星汉》恐怕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它过于文艺,大多数观众看不懂,是典型的“孤芳自赏”类型。虽然在网络平台上看还行,但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就比较难了。
剩下的三部都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比如,《传菌王》虽然烂,但它俗套的笑点可能会吸引一些仅仅为了找乐子去电影院的观众。至于《欢迎加入人体监控系统》,凭借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大制作,可能会吸引一些观众进去。而《情书》则可能通过“俊男靓女”的噱头,稳稳地吸引一批年轻观众。
电影类型各有千秋,但内娱真正能跳出这四种类型的电影却很少。如何兼顾剧本、创意和制作,才是电影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再次强调,这些评论并不是针对仁科、宁静等导演个人,而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四种电影类型。他们拍这些片本身就是为了“好玩”,自然不必苛责。
最后,再回到《桃花坞》,聊聊一些有趣的点:
首先,李雪琴真的是掌握了宁静的“使用说明书”。宁静看起来可能不好相处,但其实她人很幼稚,喜欢被哄和夸。她其实很想融入集体,但有点傲娇,需要别人耐心地哄她,她在这样的氛围中玩得比谁都开心。
其次,闫佩伦真的是个非常不错的人。一方面,他在电影节主持串词的表现相当好,估计大部分串词都是他写的。之前这种活动一般由李雪琴、徐志胜等人担任,但闫佩伦做得一点不差。
另一方面,闫佩伦胸怀宽广,面对仁科这样的导演,能容忍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仁科自己做剧本,闫佩伦没有反驳,而是全力配合,这种大度胸怀不是每个人都有。
另外,闫佩伦始终没有忘记万鹏,即使万鹏后来没在项目中继续,他依然提到万鹏为这个项目做出的贡献。
好啦,就聊到这儿吧!我是桃花岛浪人,以上纯粹是闲聊,请大家不要太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