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谈到近期爆火出圈的“晋江式演技”,直言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近些年丢失了,“被网络被一些流量、被一些‘僵尸式’的表演丢失了,被无表情的表演丢失了。”冯远征的说法直接将矛头指向当下演艺圈的浮躁生态,引发广泛关注。
冯远征口中的“僵尸式表演”恰是当下影视生态的真实写照。资本追逐数据,演员沦为流量符号,表演不再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反而被简化为“颜值即正义”的肤浅认知。镜头前,演员无需精准的眼神和表演塑造角色,只需面无表情地念台词,很多人还依赖后期配音;荧幕外,“舔屏式追星”让观众沉迷于表象,忽视表演的核心和灵魂。
所谓的“晋江式演技”,要求演员把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情感和丰富多样的人物身份,转化为生动鲜活、具体可感的表演。冯远征毫不避讳地指出,这原本就是他们那一代演员的基本功——从眼神到走位以及微表情管理,皆需精准呈现角色内核。近年来,“晋江式演技”因稀缺而受到热捧,恰恰折射出表演艺术的某种断裂:过度依赖技术外衣,而忽略了真实情感与人性化的表达。
实际上,“晋江式演技”的走红,说明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浮夸的“面瘫式”表演,转而追求细腻的情感表达与角色深度,这背后是观众对真实感的渴求。动画电影《哪吒2》以想象力与情感深度征服市场,而真人电影却因表演的苍白相形见绌,这种现象其实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他们渴望看到角色的生命力,而非流量明星的光环。
作为行业内表演的标杆,北京人艺推行“三板斧”策略:年度考核、剧本朗读与学员培训。排练厅里,年轻演员从打热水开始培养对舞台的感情;剧本围读中,半文言台词被反复打磨至“入耳入心”。这些细节背后,是“戏比天大”的敬畏心,更是对“演员即匠人”身份的坚守。
冯远征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打了一针清醒剂。他提醒行业:表演的本质从未改变。当《哪吒2》的票房启示被广泛讨论,或许正是行业拨乱反正的起点。当然,这场回归注定艰难,它需要演员摒弃捷径,观众保持足够清醒,更需要整个生态重建对艺术的敬畏。身为表演者,“永远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这话或许才是表演艺术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