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仲维莉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的音乐节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些音乐节的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演员的身影,赵露思、丁禹兮、张晚意、任嘉伦、罗云熙、张新成等一众流量演员纷纷跨界登台,摇身一变成为“跨界歌者”,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用演员压轴的音乐节,有没有更吸引到你?
流量药方:专业音乐人撑品质,流量演员保票房
地方政府重金押注音乐节经济,流量艺人成为了撬动文旅产业的快捷杠杆。如海南省对引进音乐节的主办方奖励最高300万元,但补贴的前提是音乐节能吸引足够多的外地游客。数据显示,赵露思5月4日在滁州葫芦果音乐节压轴表演,带动当地旅游搜索量增长320%。流量明星的加入无疑就像是一剂猛药,迅速激活了音乐节的商业潜能。2025年“元气森林音乐节”,演员阵容占比超过40%。市场已形成"专业音乐人撑品质,流量演员保票房"的畸形格局。资深乐迷李先生痛陈:"当修音痕迹明显的跨界演出占据压轴位,音乐节正在背离初心。"
其实最近几年,观众对同质化阵容的厌倦也在倒逼主办方求变。当新裤子、痛仰等乐队一年参加十几场音乐节时,观众早已审美疲劳,而演员的“跨界首秀”自带新鲜感,成为票房的新突破口。张新成、罗云熙等演员的粉丝愿意为偶像支付溢价票价的概率是普通乐迷的4.8倍,且能带动应援周边、酒店住宿等衍生消费。某票务平台负责人直言:“请一个演员,票房保底50%,比押注小众乐队稳得多。”从市场角度来看,这是主办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盈利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在当前的演出市场中,音乐节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如何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成为了主办方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演员的加入,无疑为音乐节带来了新的话题和关注度,让主办方看到了新的商机。但从音乐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过度依赖演员带来的流量,会让音乐节逐渐失去对音乐本身的专注和追求,不利于挖掘和培养真正有音乐才华的新人。
演员跨界:明星IP的增值还是损耗?
对于演员自身来说,这也是拓展个人IP的重要场景。例如,赵露思凭借甜剧《偷偷藏不住》爆红后,借音乐节演唱OST《有你在》,进一步巩固“甜妹”人设;丁禹兮在“巅峰音乐节”翻唱其主演的大热古偶剧主题曲《凝眸》,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成功打破“古装男主”的单一标签。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娱乐时代,演员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演艺事业,他们希望通过跨界发展,展示自己的多面才华,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音乐节作为一个汇聚了大量年轻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平台,为演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粉丝,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演员跨界,争议也随之而来。从表演实力方面来看,并非所有跨界演员都能赢得满堂彩。部分演员暴露出唱功不稳定、修音痕迹过重等问题,从而遭到观众诟病。比如赵露思首次登上音乐节舞台,尽管舞台布置精美,但她的唱功却被网友吐槽,声音单薄、气息不稳,与专业歌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张晚意选择全开麦演唱,却也被指出全程气息不足,在高音部分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这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视听体验,也让人们对演员跨界的专业性产生了质疑。在音乐领域,唱功是歌手的核心竞争力,演员要想在音乐节舞台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唱功和音乐素养。这涉及到演员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是将音乐节演出当作短期的热度提升手段,还是真正想要在音乐领域有所建树。演员在跨界时也需注意,不能只是单纯利用自己的流量,而应该真正投入精力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否则一旦被观众发现只是在“玩票”,反而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破局关键:专业与商业的平衡术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资深乐迷李先生,他表示:“音乐节本来是音乐爱好者的狂欢,现在感觉味道变了,很多演员唱歌水平真的不行,就是来赚快钱的,还把票价炒得这么高,对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公平。”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则指出:“演员跨界音乐节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演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主办方也要做好规划和管理,不能只看流量,要平衡好各方利益 ,否则最终伤害的是整个音乐节市场。”
演员跨界音乐节,是艺人多栖发展需求与演出市场多元化趋势的一种双向契合。演员借此机会打破角色标签的束缚,而音乐节也借此突破小众圈层的局限。但要实现共赢,演员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严格遵守舞台规则,如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毕业的韩雪曾闭关三月特训才敢登台;主办方需合理规划演出流程,避免流量反客为主;行业亟待建立跨界定标体系,明确修音使用规范等底线标准。唯有多方协同,音乐节方能使跨界从话题狂欢转化为行业创新的真实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