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季的《浪姐》总是能涌现出一些意外的翻红人物。刚开播时,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了叶童、邓萃雯等资深女星身上。也有人看好李晟,认为她可能会走上王心凌的复苏之路。更有粉丝为王蓉鸣不平,呼吁节目组赶紧推出复活赛。然而,谁也没料到,随着节目更新,最具话题性的姐姐居然是陈德容。
不过,陈德容如今的关注度,并非源自于“翻红”,而是开启了“黑红模式”,引发了网络上的猛烈批评。曾经是琼瑶剧的女神,为何现在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事实证明,真人秀的真实面目暴露了她隐藏的性格缺陷。
在大多数观众的印象中,陈德容一直是琼瑶剧里的温婉女主,气质优雅大方,那双充满深情的眼睛,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按理说,哪怕岁月已过,她也应该更加优雅、从容。可实际上,大家都看错了。
离开电视剧的光环后,陈德容在《浪姐6》中展现出了真实的自我。首先,她是一个爱摆架子的人。或许是被捧惯了,陈德容在过气后依然保持着当红女明星的姿态,对别人提出的建议不屑一听,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每次她与王蓉的争吵场面,都会让人看得愤怒不已。
如果陈德容有真本事,哪怕脾气不好也能得到观众的宽容,可偏偏她的唱跳水平堪忧,且不愿意努力,每当遇到困难时就开始哭泣,要求其他队员停下来安慰自己。她似乎只想听到大家说“没关系,不做得好也没问题”,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这正是她的第二个问题。
作为一位老牌明星,观众自然期待她比年轻人更为努力、更敬业。但在陈德容身上,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事实证明,某些明星之所以过气,并非没有原因。
回顾陈德容的事业道路,其实也给我们上了一课:当一个人的成功来得太容易,到了巅峰之后,往往难以接受巨大的落差,导致身份和认知产生错位。陈德容的成名之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1989年,年仅15岁的陈德容拍完处女作《国中女生》后便被琼瑶慧眼识中,琼瑶阿姨甚至愿意等她完成学业后再签约。三年后,她凭借《梅花三弄》系列中的第一部《梅花烙》一炮而红,成为两岸三地的当红女星。她那张美丽的脸庞和那双灵动的大眼睛,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说陈德容是“上天赐予”的美女,一点也不为过。
到了2004年,陈德容来到大陆发展,通过《太祖秘史》成功完成转型,获得了好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主角的机会逐渐减少,而陈德容也明确表示自己不想演年长女性角色,甚至错失了不少好剧本。如今这段话被翻出来再次引发网友质疑,陈德容愤怒地批评营销号一直翻旧账。
不能否认,陈德容曾在《世间道》《下辈子还嫁给你》中演过母亲角色,但她对这类角色的抵触,也暴露了她不愿意面对自己年龄增长的事实。有网友称她有“公主病”,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成名之路过于顺利。
此外,陈德容从小便是家中的小公主,姐姐们与她年龄差距较大,父母对她宠爱有加。成名过早的经历,也让她忽视了自身的起点与许多人的终点之间的差距,缺乏社会阅历和情商的积累,这也导致她在年过半百后,在真人秀中暴露出一些性格上的缺陷。
事实上,人生并不像琼瑶剧那样,一直生活在光环下。经历过一些挫折,才能磨炼一个人的性格。虽然陈德容的性格问题并非无法原谅,然而,真人秀的放大镜效应让这些问题变得更为明显,推动了舆论的爆发。
显而易见,节目组当初是将陈德容视为亮点,但她一系列的“骚操作”让这份偏爱付诸东流。然而,陈德容在节目中频频引发争议,也给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因此,在一公结束后,节目组有意放大她的言论,并插入其他姐姐的表情反应,制造出她成为节目“万人嫌”的假象,这也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反感。这种套路并不陌生,类似的情况在《再见爱人4》中也曾发生过。
从争吵到最终被节目不断放大,嘉宾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导致舆论对其进行审判。事实上,没人能承受如此程度的审判,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小毛病。当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用道德的高标准来评判他人时,实际上是失去了公平性,节目和嘉宾都成了大众发泄情绪的工具。
这种方式并非国产综艺应有的博眼球之道,流量追求应该有底线。所谓“公正”和“泄愤”,有时不过是一线之隔。过度的网络审判可能将某个人推向深渊,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或许,我们对综艺嘉宾应该多一些宽容,理解节目效果与现实的差距。至于《浪姐6》目前的情况,陈德容仍然是众多网友争议的焦点,她的言行依然充满槽点。从她缺乏真人秀经验,到不懂如何在镜头前调整自己,显然她还需要很多学习。然而,国内的明星们如果真的无视镜头,展现真实的自己,可能也不一定比陈德容好到哪里去。
我们作为观众,应该学会更理性地看待节目,避免盲目批评。在此之上,节目组也应反思,不该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制造冲突。真正有意义的是,如何打造更加纯粹的综艺节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