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武侠剧《侠客行不通》因男主角徐志胜的表演引发了热议。但讨论的焦点并非剧情,而是这位以脱口秀成名的喜剧人——他的演技生硬、角色割裂,令观众吐槽不断,甚至出现了“求你别当演员了”到“别逼我脱粉”的批评声音。这场跨界演出的风波背后,反映了娱乐圈对于“流量变现”与“专业沉淀”之间的深刻矛盾。
徐志胜成名的起点是2021年的《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凭借自嘲“颜值梗”和山东方言的独特风格,他迅速从一名普通喜剧演员成长为综艺新星,成为李雪琴、杨笠之后的脱口秀风头人物。品牌代言、综艺节目接连不断,他与广智的“北志胜,南广智”CP组合也成为流量的代表。但当他从脱口秀舞台走进影视剧的拍摄现场时,观众给出的答案却大相径庭:“综艺感不等于演技,喜剧人设救不了烂剧本。”
《侠客行不通》改编自漫画,讲述的是一个富二代误入魔教、在正邪之间挣扎的江湖故事。徐志胜饰演的男主角苟凌风,本应是一个悲剧英雄,然而剧集却将笑点硬生生地嫁接到他的“丑”与“综艺感”上,导致许多情节被批评为“浅薄的小品式反转”,缺乏人物成长的合理性。

更糟糕的是,徐志胜的演技仍带有浓厚的脱口秀痕迹。他的台词节奏和肢体语言,与严肃的武侠剧氛围完全不符,观众纷纷表示:“仿佛在看徐志胜cosplay大侠”。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其他喜剧人转型演员的成功案例,比如白客和张海宇,他们通过角色塑造打破了自己的固有标签。而《侠客行不通》的失败,正是暴露了创作团队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并非想讲好一个故事,而是只想着通过徐志胜的流量赚快钱。

粉丝的愤怒,源自对“跨界消耗”的失望。徐志胜的走红,是因为他真实的自嘲与幽默,这种与普通人共鸣的特质深受观众喜爱。然而,《侠客行不通》将他的“丑”简化为笑料,甚至成了剧本偷懒的工具。当“真诚”变成了“敷衍”,粉丝的信任自然崩塌。

与此同时,粉丝的担忧还在于频繁跨界带来的“标签模糊”。徐志胜在近几年涉足综艺、广告和影视,仅2021年爆红后便接下了近20个品牌合作,从面膜到珠宝,从气泡酒到金融产品,看似全面开花,实则稀释了他的个人特质。有网友表示:“以前看他调侃自己很有趣,现在只觉得他在透支人设。”

这种困境并非徐志胜的个例。李雪琴从脱口秀转型演员,凭借《保你平安》中的细腻表演赢得了认可;王勉从《脱口秀大会》退赛后专注音乐,反而开辟了新天地。相比之下,《侠客行不通》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对“跨界”的误解——它并非简单的流量移植,而是需要演员与团队共同完成专业转型。
如果徐志胜真心想在影视圈站稳脚跟,他或许需要从三个方面调整:一是磨练演技,二是选对剧本,三是找到平衡流量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徐志胜的争议,实际上是对“艺人成长”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我们既渴望看到多元化的跨界尝试,又用极其严苛的标准审视每一次尝试,这种“爱恨交织”正是娱乐圈的真实写照。

然而,也许我们可以多一些宽容。徐志胜曾带着家乡的“山东大葱”登上春晚,用朴实的幽默为家乡代言;他在综艺中自嘲“锅灰补发际线”,通过笑声消解了许多人的容貌焦虑。这些瞬间证明,他的底色始终是真实,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脱粉”的呼声,既是对优质内容的呼唤,也是对艺人初心的拷问。徐志胜是否能逆袭,取决于他能否在流量与专业之间找到平衡。正如一位粉丝所言:“我们不是反对跨界,而是害怕你忘了为什么出发。”娱乐圈从不缺流星,缺的是脚踏实地成长的星星。或许,徐志胜所需要的,不是放弃演员之路,而是一次“回归本心”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