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娱价值官陈桐
2025年初,尽管剧集和电影市场一片热闹,综艺却依然显得冷清寡淡。
近年来,综艺面临的困境显而易见,整个行业在不断寻求出路并期待复苏。刚刚过去的Q1,虽然季播综艺的数量持续增加,网综Top20的有效播放量同比上涨,但投资缩水、九成以上节目未能激起较大反响、招商愈加艰难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缺少选秀节目,综艺市场仿佛总少了一股动力。
《一路繁花》《乘风2025》等少数几档节目依靠情绪宣泄或情怀加持获得了关注,但这依然不足以改变整体市场的平淡和疲软。面对长剧、电影、微短剧、短视频对观众有限时间的激烈争夺,综艺的独特吸引力何在?新的商业模式如何形成?只有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综艺才有可能突破现有的瓶颈,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机会。
情绪化、吃老本成了综艺的安全牌
与去年同期相比,2025Q1的综艺上新数量和总播放量略有增长,这表明整体市场正在逐步摆脱前几年的低谷,核心数据表现积极。
根据云合数据显示,2025Q1季播综艺数量持续增加,新增60部(不包括衍生节目和晚会),同比增加9部;全网综艺Top20的有效播放量达20亿,同比上涨10%。整体市场的悲观情绪有所缓解。
然而,虽然综艺上新数量和有效播放量有所增加,2025Q1的综艺市场依然暴露出不少短板,一些老大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春节档后,综艺市场未能迎来新的爆发,依然是以综N代节目为主。2025Q1的季播综艺中,综N代占据了47档,而在全网综艺Top20中,仅《一路繁花》和《团建不能停》是新综艺。大量节目题材重复,综N代占比过高,普遍沿用旧模式,创新缺乏。尽管前几年市场冷清,但仍有一些新颖的节目题材脱颖而出,比如种地、姐天团、露营、荒岛生存等。虽然新综艺在热度上不易突破,但健康的市场离不开新鲜内容的注入。
如果接下来的Q2和暑期档仍由综N代占据主导,面对观众时长争夺的激烈竞争,依赖“吃老本”维持微弱增长的现象是否能持续,恐怕难以预见。
其次,综艺节目越来越依赖情绪化话题和热点,试图通过制造矛盾来吸引眼球。但这种做法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损害节目口碑和嘉宾形象。
《演员请就位3》就因为过度追求话题性,选择争议性艺人制造话题而引发争议,网友批评节目沦为“劣迹艺人收容所”。部分导师被指与节目效果配合作秀,激烈的互动、选手的尴尬表演通过剪辑放大,剧本痕迹明显。这种“争议换流量”的模式被批评透支行业生命力,节目最终在播出四期后停播,豆瓣评分降至4.3,创下三季以来的最低纪录。
正在热播的《乘风2025》也因为嘉宾陈德容频频出圈,带来了不少曝光量和流量。然而,如果过度营销嘉宾或剧本痕迹过于明显,可能会导致观众失去耐心,进而影响节目口碑。
虽然Q1出圈的综艺大多离不开争议,但这些争议能否持续成为热议话题,往往取决于细节。虽然情绪化话题和矛盾能够带来短期热度,但要保持长期关注度,还需更具话题价值和共鸣感的内容。
品牌投放愈加谨慎
综艺市场的冷清也加剧了招商的难度,除少数头部节目外,大多数中小型综艺面临零招商的困境,甚至有些节目都采取了裸播的方式。
根据艺恩数据显示,2025Q1的《乘风2025》表现最佳,吸引了11个品牌和28个软广类型,稳居第一。而《盒子里的猫》虽然品牌数量仅为5个,但凭借32个软广类型在Q1综艺中也表现突出。通过AI虚拟制片等技术的加持,《盒子里的猫2》大大提升了互动体验,为软广植入提供了便利。
新综艺《一路繁花》凭借高话题度和1.7亿有效播放量也获得了品牌的青睐,斩获13个品牌数和27个软广类型,与《乘风2025》平分秋色。
在题材方面,恋综成为2025Q1综艺招商的热门领域。《半熟恋人第四季》获得五家品牌赞助,《恋爱兄妹》与多家品牌深度合作,《妻子的浪漫旅行2025》也获得了多个广告主青睐。恋综通过对恋爱各种维度的深入探讨,吸引了不同领域的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招商成果。
然而,2025Q1综艺的招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播放量Top5的综艺几乎垄断了大部分品牌赞助,TOP6—TOP20的节目仅有少数品牌植入,而近40档节目几乎处于零招商状态。
品牌为何越来越不愿意投综艺?
一方面,短视频、微短剧等内容的崛起抢占了观众的时间,综艺市场表现低迷,观众流失,刺激点萎缩,许多节目难以带来相应的流量,使得品牌难以触达目标群体,广告效果逐渐递减。
另一方面,大环境变化使得广告主普遍采取紧缩策略。传统综艺的广告赞助大户,如乳制品、手机、饮料等品牌,纷纷削减广告预算,或者将资金转向短剧定制、直播带货等更能吸引用户的营销方式。
在综艺市场中,品牌方在市场环境好时愿意尝试新节目,但在预算紧张时,他们的容错率下降,更愿意投放那些播放量和话题度更有保障的头部节目,而不再冠名中腰部综艺,从而减少试错成本。
此外,随着观众口味提高,对广告的容忍度降低,这加剧了综艺的招商难度。品牌对于广告植入效果的评估越来越谨慎,形成了恶性循环。
综艺还能赢回观众吗?
综艺市场的遇冷,有其不可抗的原因,既有平台降本增效和文娱大环境的影响,也有短视频、微短剧对观众时间的侵蚕。毕竟,国内用户的总时长有限,综艺的存量空间在逐步被侵蚕。然而,综艺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综艺行业正在面临两大困境。首先,许多人开始追热点,焦虑于短视频和微短剧的竞争,部分综艺人盲目模仿短视频的生产逻辑,迎合流行热点,试图通过剧本化炒作话题吸引观众。但综艺本质上不同于短视频,它不应追求快速回报,内容需要细致打磨,建立在有态度、有价值观的基础上。
其次,创新成为行业的热门词汇,但过度追求创新常常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的伪创新节目。许多所谓的全国首档节目,其实只是包装过的旧创意,最终难以持续火热。
尽管综艺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在内容市场中依然占据着独特的位置。综艺具备迅速捕捉主流情绪的能力,且非虚构的真人互动带来的陪伴感和真实感,是剧集和短视频难以替代的。
未来,综艺仍有望通过发挥其独特优势,找到自己的定位,逐步恢复活力,回归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