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原创 《四喜》最差演技出来了:五官乱飞不要紧,“综艺咖”也被带进组

《四喜》的收视表现一度刷新纪录,但随着观众评价的下滑,剧集的口碑也逐渐崩塌。数字看似漂亮,然而脸上的掌声却越来越少。正当观众沉浸在某些演员的“精湛演技”时,剧集背后却是一场关于演员身份与市场需求的博弈。

童瑶的演绎,似乎早已进入了观众的记忆库。每当她抬起眼眸,观众总能预测接下来的眼泪要涌出。然而,这些眼泪似乎永远无法击中观众的心底。她的演技成了一种被复制粘贴的套路——第八次以“高知清冷女主”形象出现,耳环、眼神和动作几乎一模一样。她的演技无声地讲述着重复,而这一切早已被观众提前记住。她的“顾佳”角色成为了一个自动播放的模板,而观众的疲惫情绪则在无数次重播后愈加明显。

岳红的出场似乎为小区广场舞天团打call的同时,也带来了她那势利十足、带着蒜味的角色。她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对生活的无声嘲笑,每一次的表现都不离其宗。蒋欣也没有掉链子,把“职场妈妈”演得活灵活现,那个肩膀一高一低、夜以继日的女性形象仿佛就活在观众的生活里。这些角色的成功不在于演技的突破,而在于贴近观众生活的共鸣——观众从这些角色中看到了“像自己”的一面。

然而,当镜头再次对准童瑶时,一切突然安静下来。每次她的表现都充满套路,情感波动如同PPT动画般一帧帧展开,连泪珠都卡在了精确的时间点。无论是耳环的珍珠,还是眼神中的倔强,都仿佛早已按部就班地演出。观众似乎早已看透了她的表演:第八次心碎,谁还陪她继续走下去?

黄明昊的出现更加引发争议,弹幕中不乏对他表演的调侃。有观众直言,他的表演仿佛把综艺节目的MC带进了剧情中。他的哭戏像是要揭开一场广告,而他在剧中的角色也充满了“用力过猛”的感觉。数字的背后透露着不合时宜的空洞,表演课老师的点评犀利一针见血:“综艺要求外放,影视剧则要内敛。混合使用,必定让观众出戏。”然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范丞丞和其他爱豆们的尝试同样以口碑的下滑为结局,流量的到来没有为这些演员带来相应的演技提升,反而使得他们在观众心中打下了“用力过猛”的标签。

有数据支持了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的报告显示,带有综艺常驻标签的年轻演员,剧集评分比科班演员低了平均1.5分。这个看似微小的差距,却足以把6.5分拉到5分,勉强踩在“及格线”上。平台对流量的追求,剧组对明星的依赖,最终让观众成为了受害者。观众点开一部剧集,先被一堆热搜信息淹没,再被演员的“表情包演技”搅得疲惫不堪,最后只得自己为剧情配上弹幕,免得自己在看剧时走神。

对于观众来说,付费会员的费用年年上涨,却只能换来这样的剧集和演员,怎能不心生不满?“演员的本职是演戏,而不是演热搜”,李幼斌的一句话点醒了人们。虽然综艺节目能帮助演员刷脸,但过度的刷脸只会磨平演员的真实面貌,最终观众对其信任度降低。当演员频繁出现在综艺中,观众已经习惯性地将他们与之前的节目角色联系在一起,再回到影视剧中,很难看到他们的角色有真正的深度与情感。

如今,市场急需演员,演员也急于抓住机会。拍一部戏只需要三个月,上一档综艺可能只要十天。剧组与平台都渴望通过流量和热度来实现短期的收视与盈利,谁还愿意苦心打磨剧本?然而,潮水总是来得快,退得也快。无论《四喜》如何收视破表,观众始终可以在一夜之间翻脸,留下一片“弃剧”的评论。童瑶的粉丝群体悄悄爬墙,黄明昊的新歌也难逃“回去唱跳吧”的评论。

那么,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答案并不复杂。首先,演员应当避免重复角色的陷阱。童瑶如果能尝试一些完全不同的角色,或许能够打破观众对她“老熟人”式的印象。其次,综艺不应成为演员的唯一“刷脸”工具,限定在一年两档,留下一些神秘感。剧组也不应迷信流量的“安全牌”,小成本剧集如《开端》能获得成功,证明了剧本与演员的适配才是关键。平台应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编剧与表演指导的工作中,而不是盲目追逐热搜。最后,观众也不应心软,通过打分、弹幕和二创剪刀手的方式进行“实时质检”,这不仅能帮助改进当前的作品,也能避免更多烂剧的出现。

《四喜》最终的收视和口碑,折射出了国产剧的现状——数字再好看,观众的心已经不再随之起伏。希望制片方在下一次递上“综艺咖 安全牌女主”的剧本时,能记住这一波骂声:观众并不是不愿意看到新人,然而他们也不想为同一套PPT买单第八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原创 《四喜》最差演技出来了:五官乱飞不要紧,“综艺咖”也被带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