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蛇杀诡影》《午夜怨灵》《祭屋》,当你在影院排片表上看到这些片名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些几乎没什么宣传的小成本恐怖片,正以每周一部的速度稳定上新。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31日当天,就有5部国产恐怖片同时登上银幕。而从现在到12月底,还有至少数十部恐怖片已排定档期,等待着与它们的固定观众群相遇。
产出稳定
在票房大片得到较多关注的电影市场,小成本恐怖片以其特有的节奏持续供应着市场。这些影片制作成本普遍较低,不像商业大片那样引人注目,却在激烈的电影市场中找到了一条特殊的生存之道。
近日,电影市场再度上演了恐怖片扎堆的景象。10月30日至11月1日,共有《即兴谋杀》《象山发光事件》《荒村怪谈》等8部恐怖片集中上映。其中由李庚希、邓家佳主演的《即兴谋杀》成为档期内热度最高的影片,是该批次中唯一一部某平台想看人数突破10万的影片。该片改编自英国电影《惊魂夜魇》,讲述了半瘫少女何思怡(李庚希饰)离家17年后,回到家中遭遇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的故事。

相较于“豪华”的阵容班底,《即兴谋杀》的市场反响却与期待相去甚远。目前影片上映6天,仅取得4298.3万元票房,网络评分5.2,有观众直言“设定水土不服”,也有人评价“从配乐到打光,从角色到剧情,都略显廉价”,不过也有声音肯定其“结局没有强行煽情”。
梳理2025年电影市场排片,国产恐怖片几乎每周都有新作入市。在相关购票平台上,这类影片的宣传海报都采用“恐怖”、“刺激”等博取眼球的标语,来吸引观众买票进场。目前至12月底,《蛇杀诡影》《半夜叫你别回头2》《皮囊》等数十部恐怖片也已确定档期。
以小博大
小成本恐怖片以稳定而低调的姿态持续输出,靠的是精准的受众定位与“以小博大”的商业逻辑。
2024年10月31日上映的《鸳鸯楼·惊魂》,以1.3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列国产恐怖片票房榜第三名。该片由王晟赫编剧并执导,李梦、苏小玎、刘迅领衔主演,讲述了沈言(李梦饰)与男友刘振中(苏小玎饰)等一众人,为了一张700万的巨额保单入住鸳鸯楼,每个人都要在楼内住满7天。他们入住大楼后,怪事频发,恐怖卖点与档期氛围相得益彰,影院加持的视听效果,也为观众走进电影院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更充足的理由。

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鸳鸯楼·惊魂》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其中20岁到29岁的观众占据了46.8%,女性观众占比69%。从地域分布来看,二线城市观众占比最高,四线城市观众占比次之。除了地域表现,《鸳鸯楼·惊魂》在时段上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影片在21点以后的午夜场票房位列第一,这一数据较为符合过去恐怖电影在午夜场的表现。
不过,《鸳鸯楼·惊魂》的成功仍属个例。多数中小成本国产恐怖片票房在几十万到百万元之间,鲜少突破千万。这些影片通常场景简单,演员知名度低,缺乏大型公司支持与宣发。但也正因成本极低,它们不必追求成为大爆款,只需精准触达核心受众,便有望收回成本甚至盈利。尽管并非市场主力,国产恐怖片始终在中国电影产业化与类型化的进程中,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何突破创作困境
当固定观众基本保证小成本恐怖片的票房底线时,创作者是否还有足够动力进行创新突破?
提及国产恐怖片,很多观众会自然联想到粗糙的剧情、生硬的表演与廉价的特效。某种程度上,这一类型几乎已成为“烂片”的代名词。这一评价指向了国产恐怖片普遍存在的同质化内容问题,故事设定流于俗套,场景不外乎凶宅、古宅或荒岛,桥段重复使用。情节往往始于诡异氛围,终于“精神分裂”或“人为阴谋”的机械反转,令观众大呼“海报比正片更吓人”。《冥绝村》《凌晨两点半2》等片便遭遇大量一星差评,被指“标签诈骗”“剧情离谱”“恐怖桥段沦为笑点”。
不过,也有一些同类型影片正在尝试走出窠臼。比如前文提到的《鸳鸯楼·惊魂》,影片的情节在惊悚体验给足之余,也赋予了观看者更丰富的情绪价值。故事内核非常接近去年暑期档大爆款《消失的她》,因此引爆了女性观众的观影热情。

《象山发光事件》引入了克苏鲁神话的未知恐惧元素,用实体空间的压迫感取代虚拟特效;以《中邪》扬名出道的马凯推出新作《了不起的夜晚》,将恐怖和喜剧类型相结合,既有尖叫也有欢笑;票房破2.4亿元的《门锁》结合悬疑、警匪与现实议题,聚焦独居女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