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正好,重庆市铜梁区小林镇敬老院的院子里满是暖意:30多位老人或在步道上散步,或在小菜园里整理菜苗,或围坐在凉亭下下棋打牌,欢声笑语绕着白墙黛瓦打转。这个2018年建成的公办敬老院,如今藏着农村养老的新变化——48张床位住了36位老人,其中20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困供养人员,而是来自周边的社会化养老老人。
作为铜梁区第二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小林镇敬老院的“开门”尝试,正是铜梁区应对农村重度老龄化、破解养老供需矛盾的生动实践。
直面痛点:32%老龄化下的“床等人”与“人等床”
“全区68.01万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老人有21.76万,老龄化比例高达32%,而且大多在农村。”铜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地早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农村养老成了民生保障的“硬骨头”。
过去,农村公办敬老院的“身份限制”一直是道坎:按政策仅接收特困供养老人,可部分特困老人受居家养老观念影响不愿入住,导致床位大量闲置;另一边,不少有养老需求的社会老人,却因政策门槛、收费标准等问题“住不进来”。数据显示,此前铜梁区公办养老机构整体入住率仅42.3%,资产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还被区委第六巡察组列为重点反馈问题。
“想找个离家近、花钱少、有人照顾的地方,可之前公办敬老院不对外,私立的又太贵。”曾面临养老难题的67岁老人吴建碧,道出了不少农村老人的心声。
破局之道:政策松+模式创新,推动“兜底”与“普惠”并举
从“单一兜底”到“兜底+普惠”,铜梁区的改革从制度突破开始。
去年起,铜梁在全市率先出台《铜梁区公办养老机构开展经济困难人员集中照护和社会老年人托养服务工作方案》,首次从政策层面打破公办敬老院“仅限特困老人入住”的限制。“既要守住特困群体的‘兜底线’,也要满足社会老人的‘刚需’。”区民政局负责人说。
收费上,铜梁实行“政府指导价+财政统筹”,让老人“住得起”:经济困难老人入住,基本生活费按当年特困供养金的65%核定;社会老人则按自理、半失能、全失能分级收费,每月分别约1500元、2000元、2500元,远低于当地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
运营层面,不同敬老院探索出差异化路径。小林镇敬老院走“以园养院”路子,反租4亩土地种蔬菜、10亩鱼塘养鱼,还养了20多头生猪和一批鸡鸭,基本实现食材自给自足,大幅降低生活成本。“在这里不光吃得好、有人照顾,帮着种菜喂鸡还能挣点零花钱,比独居舒心多了!”今年春节后入住的吴建碧,如今已把敬老院当成了家。
侣俸镇第二敬老院则靠“企业化管理”激活资源。这家2020年投用的敬老院,曾因219张床位入住率不足50%、员工收入低干劲弱陷入困境。去年9月,侣俸镇以玉林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为股东,成立重庆侣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接管运营——优先保障特困老人入住,对闲置床位进行适老化改造后向社会开放。如今,不仅床位利用率显著提升,经营收益还改善了员工待遇,形成“服务好→入住多→收益增”的良性循环。
强基固本:提升待遇与荣誉 稳住护理队伍“主心骨”
养老服务好不好,护理人员是关键。为破解护理员“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铜梁从“环境、待遇、荣誉”三方面发力:在不增加原有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前提下,按新增托养老人数量补足护理力量;试点机构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从每月1650元提升至2330元,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能拿到2900元;同时评选民生先进个人,去年就有3名敬老院院长、3名护理员获“铜梁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先进个人”称号。
待遇提上去,荣誉有了,队伍稳定性显著增强。数据显示,铜梁公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流失率从22%降至13%,护理人员占比从34%提升至81%,专业服务能力跟着水涨船高。
多方共赢:资源盘活、老人受益 养老新路越走越宽
改革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截至目前,铜梁13家试点公办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从42%提升至58%,小林镇敬老院更是达到89%,不少老人从周边镇街甚至邻近的大足区慕名而来。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实现了“三方共赢”:对政府而言,盘活了闲置的公办养老资产,缓解了财政补贴压力;对老人而言,特困群体的兜底保障更牢,社会老人有了“离家近、性价比高”的养老选择;对行业而言,护理队伍更稳定、更专业,为农村养老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铜梁已建成“区、镇(街)中心、站、点”“3+1”养老服务体系,全区62个养老机构中公办敬老院达28个。“我们会持续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开展托养服务,力争2027年全区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达75%,2029年达85%,让更多农村老人安享幸福晚年。”铜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邓佳星 李慧敏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