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南大港管理区农科所试验基地传来喜讯。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项目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组织实施的“津冀盐碱土改良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开展了玉米田间测产。经测产专家组鉴定,示范区内“鑫瑞25”玉米品种亩产达546公斤,较对照区(512.31公斤)增产6%以上,这是津冀地区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的又一次突破。
本次测产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沧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青县农业农村局及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测产流程按照玉米测产相关技术规程,对不同处理试验区域内的玉米,选取代表性样点,计算亩穗数、穗粒数,结合审定千粒重,按85%折损率进行核算,最终得出玉米产量。
测产现场
津冀地区天然存在着大面积的盐碱地,长期以来,这些盐碱地面临着土壤肥力低、生物活性差、碳汇功能弱、综合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作物产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上不去。近年来,项目组围绕“作物品种筛选、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核心技术目标,在津冀地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攻关。通过分区分类筛选推介“鑫瑞25”等适生耐盐碱作物品种,并集成应用新型复合土壤调理剂、淡化耕层快速构建以及“增碳补微、培肥降盐”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测产现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模式针对性强、技术集成度高,在改良土壤、提升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等方面效果显著。尤其是在中轻度盐碱地上,具有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可为津冀及全国同类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技术范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