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原创 张雪峰复活后性情大变,说文科业“大有可为”:怂了后,怎么办?

张雪峰被封28天后重新开播,前天晚上他的直播间里,最高同时有4万人在线,还直接冲上了书籍杂志榜第一。

流量没减,该赚的钱看样子也没少赚,但这次回来,他明显收敛了不少,吃相比之前小心。

直播桌上摆着一堆学习产品,他却先开口说“今天晚上不卖货,只连麦,要是有家长问到,我再说说哪些东西能帮上忙”,还特意提了一嘴“不想第一天回来,明天就上个‘张雪峰首场直播疯狂卖货’的热搜”。

可那小黄车就明晃晃放在那,说实话,这种“先立规矩再留后路”的做法,比那些直白喊“一二三上链接”的主播要隐蔽得多,本质上还是个销售钩子。

现在的直播电商早过了靠喊口号拉销量的阶段,张雪峰这点心思,明眼人一看就懂,直播里的小心思还只是表象,真正让人看出变化的,是他对文科就业的说法。

以前他多刚啊,直接说“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甚至放话“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肯定把他打晕,换个专业报”。

可这次直播,他脸上带着点讨好的语气,说“文科就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本来想他是不是真的观察到文科就业有好转,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他这种生意人,利益立场比谁都稳,心里比谁都清楚现在文科就业有多难。

这么改口,无非是被封28天怕了,想“舔”着环境自保,毕竟流量和生意才是他的根本。

不过话说回来,张雪峰的改口也引出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真话到底是不是都带善意?用真话贩卖焦虑,难道就有道理?20多年前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都重”,这话一直记在我心里。

在现在这个环境里,敢说真话确实是种难得的品质,但老实讲,要是真话只让人陷在焦虑里,没半点解决方向,那这种真话反而可能变成更大的麻烦。

前几天听了个大教授的讲座,三个小时全程都在说真话,开头就明说“不会按要求说正能量”,他讲当下的经济困境、民生难题,还有大学生就业的艰难,好多细节听得人鼻子发酸。

这些情况我之前也了解过,但从他嘴里说出来,那种沉重感更强烈。

可问题是,他把所有困难都摆出来后,没说一句“该怎么办”,满场听众散了之后,大多只带着一肚子焦虑走,民营经济难、中小企业绝望、中产脆弱、大学生就业没出路,好像眼前全是灰暗。

其实我之前也有过这种焦虑,后来慢慢转成了悲悯,再想着怎么做点实际的事。

就像最近写的文章,要么聊“怎么在权力和资本的夹缝里生存”,要么说“怎么在体制和市场间找到平衡”,就是不想只说问题不给方向。

现在好多人总爱凑在一起聊宏大话题,比如怎么“干倒特朗普”、怎么讨论统一台湾的战术,可这些话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半点用吗?怕是最有体会的还是那些为柴米油盐、工作就业发愁的普通人。

后来我能从焦虑里走出来,多亏了一本叫《事实》的书,本来想一直推荐文学类书籍,后来发现这本书才是真正能帮人“落地”的。

作者汉斯·罗斯林是瑞典的国际医生,去过世界各地的疫区,还在非洲埃博拉病毒爆发时做过义工,见多了生死,才总结出那些能让人清醒的道理。

书里说的十种思维错误,比如总爱用对立眼光看问题、习惯盯着负面消息、喜欢站在高处俯视别人,这些点把我彻底打醒了。

现在好多人就是因为对“事实”了解太少,被错乱的信息牵着走,才活在自己想象的焦虑里。

张雪峰其实就是利用了这种信息差,把一些情况夸大了说,不断制造焦虑,让家长和学生心甘情愿掏钱买他的产品。

比如高考志愿填报,总有人说张雪峰“割韭菜”,可反过来想,为什么家长不能自己动手给孩子做方案?

这些年我义务帮过不少人填志愿,也见过不少让人无奈的事:有些家长那段时间宁愿打麻将喝酒,也不愿意花时间查院校的录取数据、分析专业的就业方向。

这种懒惰和自私,最后只能让孩子的志愿被别人“拿捏”。

去年就有个家长,完全靠网红给的志愿方案,没看孩子的分数和专业适配度,最后滑档了;还有个家长,自己花了半个月查近三年的录取情况,对比孩子的分数和兴趣,最后成功报了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如此看来,《事实》里说的“用一生的时间与无知作斗争,传播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真的该成为每个人的提醒,张雪峰不会做这种事,他要的是流量和利益,但普通人不能跟着他走。

看清事实不是说要忽视现实的不美好,而是要知道,宏大叙事和个人生活是两回事,只要盯着自己能做的事,一步一步来,日子未必会像别人说的那么糟糕。

张雪峰怂了之后开始说假话,这确实不对,毕竟“真话可以不全说,但谎话一定全不说”是公共表达的底线,而我们普通人,在这个充满焦虑和信息差的时代,更该守住“尊重事实”的底线。

不被别人的焦虑贩卖牵着走,不活在自己想象的错觉里,带着真诚和理性过日子,才能走得心安理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原创 张雪峰复活后性情大变,说文科业“大有可为”:怂了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