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杨振宁留给翁帆和孩子的遗产,不是疯传的18亿

月亮

作 者 | 我是王耳朵

来 源 | 王耳朵先生

尊重是最强的家族遗传基因。

01

李月亮

今天上午9点,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公墓外排起数十米长队,很多人去送别先生最后一程。

振宁逝世,外界对遗产这事争论不休。

传闻中的“18亿遗产”被证实为不实消息,杨老的诺贝尔奖金,学术收益以及房产,已全部捐赠给教育和科研事业。

现金资产,将由他和前妻杜致礼的三个孩子继承。

而翁帆,仅获得清华园别墅的终身居住权,无权出售或抵押。

关于杨老婚姻的种种,网上不乏各种叙述。

我倒想聊聊他留给孩子们的“遗产”。

关于现金资产,网传有10个亿,但估计得打个问号。

早前《中国青年报》刊登过一篇文章,里面写了这么两件事。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

他把诺贝尔奖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另外一件事,是1992年在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老筹集了2万美元当作经费。

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杨老特意换成20块、50块的钞票。

一个在1992年,能募集到2万美元的人。

一个在2015年,能捐出100万美元的人。

说明物质早已不是他的追求。

那么杨老会留给子女什么?

我很好奇,看了很久杨老生前的回忆和留下的采访,好像真找到了答案。

而且,是所有父母都能照搬的答案。

02

李月亮

杨老有三个孩子。

长子杨光诺,学的是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投身硅谷,搞量子计算。

次子杨光宇,从化学转天文,天天在望远镜里追星星。

最小的女儿杨又礼,是位医生,放弃了美国高薪职位,跑去非洲当无国界医生,曾在埃博拉疫区救援。

没有一个继承物理,没有一个子承父业。

杨老没有失望,反而说了一句让所有家长沉默的话:

“孩子快乐,有志向,做个有用的人,不比拿什么奖重要吗?”

这种育儿观念,似乎是家传。

杨老的父亲,民国时期著名的数学家杨武之,对他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慢慢来,不要着急。”

杨振宁11岁时,已经是个数学天才。

按常规思维,数学博士的父亲会教孩子解析几何,学微积分,传授一切数学知识,让儿子的天赋尽快开花结果。

就好比很多父母,从商的会教孩子赚钱之道,从政的会劝孩子考公,学术大拿会指导孩子的论文。

连杨振宁自己也这么想,笑谈“要是我父亲教我,我一定学得很快,他一定会很高兴”。

但杨武之“佛系”得很,请来了学校历史系的高材生,给杨振宁上课,学《孟子》,读《古文观止》。

整整两个暑假,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背。

清华园里的人都不明白,说儿子数学这么好,教什么古文呢?

多年之后,杨振宁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人在一生中,总有某些时刻会靠那些古书走出低谷。

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事全靠《孟子》。”

结果,数学大拿,培养出了物理诺奖得主,再次验证这句话:

慢慢来,不要着急,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成全。

等杨振宁做了父亲,他延续了这种“佛系”的家风。

杨光诺想学计算机,在拆坏三台电视机后,杨振宁在大儿子12岁那年,送了他一台打孔计算机。

杨光宇跟哥哥比好像更加“离经叛道”,先是沉迷化学,又突然迷上天文,在车库搭化学实验室把试管炸得一团糟,杨振宁给他请来天文学家当家教。

杨又礼最让人意外,背着药箱跑疫区,说“父亲教我的不是物理,是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

三个孩子都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

有人说,这或许才是杨老一生最成功的试验,不是推导一个方程式,而是亲手验证:

尊重,才是最强的家庭遗传基因。

这或许给鸡娃的父母们提了个醒:

外在的约束是不常在的,唯有内在的自省贯穿一生。

你可以给孩子一技之长,但更重要的,是一生的根基。

03

李月亮

记得有位母亲,34岁,癌症晚期,治病没留下钱,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想问可以给5岁的女儿留下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

点开回答前,我想过很多。

每年的一封信?一段视频?一笔钱?

还是找个最信任的人,教她一些女孩的知识,陪她长大?

没想到最高赞的答案,是“留给她一个完整的母亲”。

答主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遇到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中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另一部分是父亲或母亲去世了。

她说,接触这些孩子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生命中,父亲或母亲,都是一个残缺的形象,甚至是空白。

像水墨画里的“留白”,对父亲或者母亲只有些许的理解和印象,剩下的一切,都是茫茫的一片白。

所以只能去揣测,去想象,去描绘,而这会导致很多不好的东西,比如缺少爱,或是缺少认知。

缺爱会导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追逐错误的选择,而缺乏认知又会导致他们在身份的转化上一塌糊涂。

什么叫“留给她一个完整的母亲”呢?

就是趁还有机会,填补这些空白。

比方说:

留下你的文字,你的声音,乃至你的影像,记录你的童年,你的青春,你的婚姻,记录你的心,去慢慢告诉孩子,什么是喜欢和爱,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她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也要记录你的情绪,表情,乃至眼泪,告诉她为什么生下她,还要告诉她,什么是死,什么是活着。

当她慢慢长大,在孤单的人生中渐渐拾起你留下的一切,会惊讶地发现,那个也许记忆斑驳的母亲,竟是如此完整的一个人。

完整到,就像你活生生的,就像你依旧还在。

你会一直以一个完整的模样陪着她,指引她,教育她。

这种陪伴和指引,会让她避免那些悲剧,经历自己的人生。

网上有一段杨老的家庭影像。

女儿捏他的鼻子,他亲昵地假装要挠她痒痒。

流传出来的照片里,他带儿子划船,把儿子扛在肩膀。

没有学术大拿的架子,只是一位用心陪伴孩子的父亲。

仔细看,会发现每个人的眼神都很璀璨,他们是真心享受彼此存在的当下。

这些做法和那篇高赞回答不谋而合。

留给孩子一位完整的父亲。

成为孩子心中稳定的,温暖的存在。

普通人,家里没钱没矿,留不下多少财富的时候,什么东西才能为孩子托底?

除了一双筷子,就是爱和认知。

爱会帮助他们度过无数个人生至暗时刻,认知修炼起强硬的内核,不会因任何外在环境变化改变内心。

有这两样,他们的人生会顺利很多。

04

李月亮

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什么?

有人说缺少对自己的维护。

很多孩子受到欺负时,不懂或是不知道要反抗。

有人说缺少基本的吃穿住行。

被苛待久了,养成终身的不配得感,小时候五块钱的蛋糕是遥不可及的梦,长大后吃顿好的都成了罪该万死的愿望。

有人说缺少对社会规则的了解。

以为真心能换真心,却不懂人性,总会遇到被坑却不自知的事情。

有人说缺少对亲密关系的熟悉。

委屈自己讨好,受伤后又封锁内心,困于一段又一段感情。

有人说缺少看人识人的智慧。

常被PUA而不自知,被试探到底线而底线一退再退,活得压抑拧巴。

……

有的孩子是缺某一样,有的孩子是什么都缺。

出了社会,身边都是人,但总觉得失魂落魄,不知何去何从。

所以这些才是普通家庭应该留给孩子的。

一如杨老在写给友人的信里所说:

“在他(友人的儿子)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和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

1982年,杨振宁全家福。左起:杜致礼、杨振宁、杨光诺、杨又礼、杨光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杨振宁留给翁帆和孩子的遗产,不是疯传的1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