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是什么让小李子新片《一战再战》叫好不叫座?

1905电影网专稿由、、领衔主演的于10月17日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位曾加入反抗组织的父亲鲍勃为营救女儿踏上颠沛流离之路的故事。

影片在烂番茄获得98%新鲜度,MTC评分高达96,豆瓣评分8.1,影迷群体大多给予高度评价,斯皮尔伯格甚至称其为“今年最疯狂的电影”;然而,首周末票房却表现平平,未能匹配其口碑热度。

本期《》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张小迪,一起来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部备受赞誉的影片票房“熄火”?

动作爽片期待下的破碎叙事

《一战再战》在宣传上主打动作元素,尤其在平遥电影节等小众影迷圈的预热中,营造了动作爽片的期待。然而,影片实际呈现的却是一部非典型的文艺动作片。

张小迪指出,影片采用MV风格,大量使用爵士配乐与动感画面,配合零碎的对白和拼凑的符号,展现了一种后现代的破碎叙事。这种风格让观众在期待酣畅淋漓的动作体验时,感受到的却是长篇预告片般的视觉冲击和叙事断裂。

与等传统动作片相比,《一战再战》的动作戏份集中于片头的墨西哥边境营救和写字楼爆炸案,后续则以零散的插入式片段为主,缺乏连贯的爽感。

这种风格错位让期待商业爽片的观众感到失望,票房表现自然受到影响。影片试图在文艺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未能广泛契合大众观影习惯。

美国左翼与后现代的复杂隐喻

影片改编自托马斯·品钦的《葡萄园》,延续了其对全球左翼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探索,讲述了一群与美国政府对抗的激进分子在青春与衰老、激情与背叛之间的挣扎。

张小迪分析,影片通过鲍勃的寻女之旅,勾连起类似的西部公路片气质,呈现了一群失去组织的激进战士在政府追剿下的荒诞命运。影片不仅是对好莱坞类型片的“旧调重弹”,更通过动作片外壳表达对美国文化与现实的关注。

片名《一战再战》本身带有反讽意味,暗示反抗与激进被商品化为一种可贩卖的生活方式,折射出美国文化的某种衰退。影片持续传递的愤怒情绪夹杂着荒诞与戏谑,形成了“无能狂怒”的独特气质。

然而,这种复杂的文化隐喻和对暴力美学的解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过于晦涩,难以引发共鸣,也影响了票房表现。

有限的批判与悖论式结局

《一战再战》通过角色设置折射美国社会议题:迪卡普里奥饰演的白人左翼父亲、西恩·潘饰演的极右翼形象、黑人母亲以及混血女儿,共同构成了对美国当下与未来的隐喻。

张小迪指出,混血女儿被塑造成兼具叛逆、残酷与勇敢的超级英雄形象,象征美国未来的复杂性。然而,导演在影片结尾安排的大团圆结局,黑人母亲留给女儿的信预示理想未来,却与影片的批判主题形成悖论。

这种妥协式的结局削弱了讽刺力度,让观众难以完全共情于影片的批判意图。相比等影片对时局的尖锐影射,《一战再战》的讽刺显得有限,更多通过符号与口号表达,缺乏深入的情感冲击。

此外,相较于导演以往聚焦边缘人物与家庭伦理的文艺片风格,这部作品在向类型片转型时未能实现如般的颠覆与创新,被部分观众认为平庸甚至无聊。

不可否认,《一战再战》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试图在动作类型片的外壳下融入后现代叙事与文化批判,展现好莱坞作者电影的深度。张小迪认为,影片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作品序列中虽不算顶尖,但其对美国文化与社会议题的探讨仍具价值。

对于影迷而言,《一战再战》是一部值得细品的电影,但对于追求爽快体验的观众,它可能更像一场未尽兴的冒险。影片的成败,恰是艺术追求与市场接受之间微妙博弈的缩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是什么让小李子新片《一战再战》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