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你好星期六》因为“地球围着月亮转”的桥段意外登上热搜,我看完之后才明白,综艺的乐趣有时候竟然来源于嘉宾的真不懂,而这种尴尬又让人忍俊不禁。

相比于那些靠精心设计的剧本和演技比拼的节目,这档综艺将常识本身当作笑点,这种方式反而更自然、更有趣味。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嘲笑某人没学识,而是一种惊讶——原本看似理所当然的知识,居然会被人弄错,这本身就带着特别的幽默感。
现场的反应极具戏剧性:丁程鑫几乎要跳起来,李雪琴扶着额头,何炅翻着白眼不断吐槽,就连平时总打圆场的何老师也选择不救场。这足以说明,这个包袱有多容易触发笑点。而徐志胜的表现更抢眼,一听到“地球”这个词,马上补出正确答案,还顺便帮汪苏泷拿到分数,让观众仿佛参与到“占便宜”的游戏里,格外带感。

这种效果不是靠后期剪辑堆出来的,而是真人现场的意外反应形成的笑点。弹幕里也不乏尖锐的评价,比如“中戏白念了”“建议重新打造”,我边笑边感到一丝凉意——如果换作自己登台,一不小心把“龟兔赛跑”说错,难道不会被全国网友抓去补义务教育吗?屏幕里的嘲讽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对“低级错误”近乎零容忍的心态。

仔细想想,艺人并非必须全能。汪苏泷唱歌和体能出色,但台词也会卡壳;杨迪靠港剧梗出名,却坦言数学不在行。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只是有些幸运没有被拍到。节目后半段,导演组明显给王星越安排了简单题目,他靠这题成功挽回场面。这种“放水”其实有人性化的考虑:再笨的嘉宾也是请来的,要是真把所有滤镜都戳破,下一期谁还愿意参与?
娱乐圈不像高考,它更像一场人设实验,容错率是长期立足的关键。但节目也揭示了潜规则:答错常识会被当作笑料,答对则被视为理所当然,观众很少给及格评价。因此艺人不得不努力背冷知识、训练反应,只为避免在镜头前出糗。我们一边喊着不要内卷,一边又用热搜“惩罚”不懂的嘉宾,本质上是用消费行为投票:出错可以有趣,顶多错得有意思。

我把这期节目发到闺蜜群,大家讨论热烈:有人对王星越表示同情,觉得“社死情形令人难受”;有人则欣喜,觉得偶像不完美反而更真实。我们享受的是一种“安全感”——看到明星犯错,觉得自己至少比他稳一点。

节目如果以后不再考常识,而是看情商和临场反应,输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镜头之外,普通人也会出错:开会时把季度说成季节,婚礼上说冷场笑话,都是日常生活的尴尬。综艺把这种“怕出丑”的焦虑用糖衣包裹,让观众既笑又共鸣。
节目尾声,依靠汪苏泷的温情表演,弹幕充满“治愈”字样。我意识到,如果王星越没出错,这环节的笑点和情感都得靠谁来撑起?有人为出丑忙碌,有人为热搜努力,前者制造真实感,后者推动流量。

写到这里,我反而期待他下一期再来,不是为了看他犯错,而是想看看一个被嘲笑的人如何笑着接住玩笑。综艺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完美,而在于真实:每个人都会在关注下出状况,也会在无人看时努力成长。下期节目开播,我依然会打开弹幕,依然开怀大笑,如果王星越再答错题,我不会急着批评,而是给自己和他五秒的容错时间,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事都得慢慢去拨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