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伊朗前总统哈桑·鲁哈尼带领改革派团体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要求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进行内部改革,包括停止对美强硬政策,并限制伊朗革命卫队的权力。
前言
鲁哈尼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今年8月,他带领改革派集体发声,要求哈梅内伊改变对美政策,并限制革命卫队的权力。
这一行动直接挑战了最高领袖的权威,也触怒了保守派。
加赞法里关于鲁哈尼可能面临死刑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位强硬派议员透露,早就有八项涉及鲁哈尼的诉讼被移交给了司法部门。
最主要指控是在他第二任期内干预外汇市场,导致伊朗货币贬值超过10倍等问题。
以鲁哈尼为代表的伊朗改革派,一直要求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也正是在鲁哈尼执政时期,美伊签署了伊核协议,可在特朗普上一任期的一系列动作后,哈梅内伊对改革派失去信心,保守派进一步掌权。
改革派则没有放弃要求与美国缓和关系,最终在今年8月,鲁哈尼等人带领改革派集体逼宫,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要求哈梅内伊进行内部改革,且改革的内容不仅有停止对美强硬,还要求限制革命卫队权力,算是与保守派撕破了脸,也挑战了哈梅内伊的权威。
当时英法德三国配合美国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若伊核问题谈判再无进展,就将实施新一轮制裁。改革派试图借外部压力倒逼内部变革,但低估了保守派的反击决心和能力。
改革派的困境在于他们看到了伊朗百姓面临的严峻经济现实:通货膨胀率已飙升至43.3%,黑市汇率超过百万里亚尔兑1美元,年轻人失业率高达36%。
鲁哈尼那句“老百姓要的不是口号,而是餐桌上有面包”道出了改革派的核心论点,通过与美国缓和关系解除制裁,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务实之路。
内贾德在2024年10月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公开指控伊朗情报部门被以色列渗透,反间谍主管竟是双面间谍。这番话触痛了伊朗安全系统的神经,也几乎让他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曾经高调的内贾德,如今每两三个月才露面一次,言辞谨慎,几乎不再发声。最后一次公开活动,是2025年7月初的一场小型会议,他只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便匆匆离场。
但这却给了保守派以“里通外国”的借口。在舆论中,鲁哈尼等人被描绘成“美国代理人”,被认为会引狼入室,动摇伊斯兰共和国国家安全。
这也解释了,为何司法系统迟迟不动鲁哈尼,直到他挑战制度底线,才出现“死刑警告”。鲁哈尼的命运,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政治生涯终结,而是一场体制冲突的缩影。
权力如何让你闭嘴
一旦被定义为“挑战者”,尤其还是前总统这种重量级人物,德黑兰的权力机器便会启动一套组合式的“规训工具箱”,从不同维度施加压力,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屈服。
首先是司法威慑,把法律变成悬在头顶的利剑。强硬派议员加赞法里,一位与革命卫队关系密切的人物,公开跳出来,重提鲁哈尼第二任期内的经济旧账,指控他干预外汇市场,导致国家货币贬值超过十倍,并放出“最高可判死刑”的狠话。
这背后,是八项早已提交给司法部门、却一直被搁置的诉讼。司法系统时而迟缓,时而启动,去年就曾传讯过鲁哈尼一次,之后又杳无音讯。
这种“悬而不决”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政治高压,一种“让你自己掂量”的警告。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哈梅内伊一度想放他一马,但现在,这把剑又被重新擦亮了。
如果司法威慑是“暗招”,那么最高权威的政治训诫就是“明牌”。哈梅内伊亲自回应改革派的联合声明,直截了当地给挑战者的路线定性:美国的目标就是推翻伊朗现政权。
这番话不仅否定了与美缓和路线的合法性,还将矛头引向了那些被斥为“前王朝余孽”的海外反对派,以此警告国内,任何内部挑战都可能引狼入室,威胁国家安全。
当法律和政治警告都不足以让挑战者噤声时,工具箱里还有更原始、更具威慑力的选项——模糊的人身安全红线。
内贾德的经历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去年大选后,曾有传闻称有人要“干掉”他。紧接着,他原定乘坐的汽车在路上失控撞上护栏,酿成一场严重事故。
万幸的是,他的安全主管因车内空调问题,在出发前临时为他换了另一辆车,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这起“意外”,在德黑兰的政治语境中,被解读为最严厉的非官方警告。
消失在德黑兰的风中
尽管起点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挑战者们最终的结局却惊人地相似:政治能量被耗尽,影响力逐渐衰退,最终“被消声”。他们要么主动选择沉默以求自保,要么在持续的对抗中面临更严酷的现实。
内贾德选择了“软着陆”,也就是被迫低调求存。在经历那次惊心动魄的“车祸”后,他虽然还在去年十月接受美媒采访,尖锐批评伊朗情报部门被以色列渗透,甚至点出反摩萨德部门的主管就是个双面间谍——后来的以伊冲突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他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但那之后,内贾德的公开活动变得极为稀少和谨慎。他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每隔两三个月才露一次面,通常是在小范围的活动上做个简短发言。
他保全了自己,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生命已经基本终结。由于在外交立场上的反复横跳,他已经无法获得任何派别的信任,成了一个孤零零的政治幽灵。
鲁哈尼现在则站在“硬着陆”的悬崖边上,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与被彻底孤立的内贾德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身后仍有改革派的坚定支持。这股力量是他敢于叫板的底气,也是他最大的政治资产。
在保守派牢牢掌控革命卫队等强力部门的现实面前,这种支持能否成为他的“免死金牌”,完全是个未知数。
结语
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如果他效仿内贾德后期选择噤声,那整个改革派的话语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如果他选择继续对抗,那么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比内贾德“更悲惨”的结局——司法程序被真正启动,死刑的威胁从警告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