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牌对王牌9》之前我信誓旦旦地说绝对不追捧什么“老艺术家”,就担心他们装模作样的,谁能想到唐国强一盆水泼过来,直接让我成了他的粉丝。
这条吐槽于弹幕中获赞七千有余,我亦偷偷点了个+1。
别的人靠夸张又搞笑的方式来博大家眼球,可他就靠一场辩论就让综艺直接变成了文化公开课
先给大家撂下结论哈:这是一位73岁的大爷对“综艺潜规则”的精准回击,那股子痛快劲就跟早八被取消了差不多。
先别急着说神化,我看了有三遍,发觉他能赢的关键并非靠诸葛亮情怀这类虚的,而是把综艺当作戏剧来搞,先故意拆台,随后顺势搭台
泼水时无人敢动手,他自己却倒了一桶水上去,似在言“你们莫拘束”;随后是AI辩题,他称“演员皆将假的演得如真的一般”,先认可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旋即举例如《哪吒》全是特效可票房特好,现场顿时没了声响。
这场景仿佛姐妹们凑在一块儿,有位闺蜜率先打趣自己说“我今儿个脸肿”,一下子便让气氛活跃了起来
与同场其他嘉宾相较,刘涛走的是安全路线,她称“智能服务于人”;曾志伟以“你就是你”来玩煽情那一套,此类办法都尚可,但皆为观众能想到的台词。
唐国强采用“跳出预设”的办法:你们讨论情怀,他提及技术;你们讲述技术,他谈及票房,维度一变换,让人来不及准备反驳,跑票便这样出现了。
以《奇葩说》中的跑票机制为例,谁率先使观众的心理预期产生变化,谁便胜出。
更为厉害的是,他使“文化”这个词汇在综艺节目中首次具备了具体的画面呈现
并非是背诵诗歌,亦非是书写毛笔字,而是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的“情感记忆”概念抛向对面之人。
妹妹们或许不太清楚,但看到于洋眼睛瞪大,本能反应便是:有状况!好比我在直播间弄不懂成分表,只要主播一称“这是赫莲娜同款原料”,就先把钱付了。
众人皆言他“守住了晚节”,而我认为是他让“晚节”一词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为何谓老艺术家就必定要在央视纪录片里?节目里他言自己是两个残疾孩童的父亲,还以此当作给挖掘机代言的理由,听着仿佛卖惨,却正好让“打工人”引发共鸣:谁不都是为了那点儿钱低过头?姐姐们一边骂奶粉广告低俗,一边争抢双11的优惠卷,没资历搞双重标准。
唐国强把“缺钱”这么一说,反倒让那些被神化的东西没了,让“人味儿”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
当然反过来思索亦是如此:他获胜之时极为出色,极易令人心生“剪辑师是否助力颇多”之疑问。
综艺有剧本并非什么秘密,现场跑票或许不像电视里呈现的那般有很大差别,不过即便提前给了题,要在一分钟内将“AI取代演员”说到观众心坎里,依旧得具备知识储备。
比照《大侦探》,为了能有沉浸感花大价钱搭建实景,唐国强弄出的是“文化实景”,让嘉宾还有观众都觉着,老派的功底那真是相当厉害。
二十来岁的女生为何会被那些“老男人”吸引?实际上和追《种地吧》中的小伙子是一样的情况,众人就是想看褪去滤镜的成长历程。
《种地吧》让偶像参与实际种地,短短十日完成水稻收割,靠真实农耕劳作打破“精致偶像”的既定形象;《王牌9》让老戏骨主动褪去“神坛”滤镜,敢自我调侃,达成从低谷出发的逆袭
两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先将人压到极低的境地,再让其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观众感到痛快,不在于花朵开得多么绚烂,而在于意识到——即便身处极度卑微的处境,人依然能够生存下来。
有人心中暗自生起念头:倘若过度去追捧,其他老艺人也随之效仿,最终搞出个“文化凡尔赛”内卷起来,到那时,《王牌》里所有人就如同参加论文答辩一般,那综艺的搞笑味儿大概会少上许多。
我觉得不用焦虑,唐国强的“文化杀”能够成立是因为稀缺;当稀缺变成普遍之时,观众自然会用行动来表明见解,比如《奇葩说》举办了七季,多元观点被消费得让人厌烦,跑票机制还在,可是BBking的价值明显降低了。
换个直白的说法就是:我们夸唐国强,可不是说他“有文化素养”,而是说他“实实在在把文化用到要紧地方”。
好姐妹们背雅思单词还真有那么一套法子,可要是一闹别扭,就只会干巴巴地甩出句“你到底懂不懂我啥意思”;老唐就爱拿理论当家伙事儿使,轻轻一戳,就能戳到别人的痛点,让人忍不住想大声叫嚷。
“知识”最切实的模样,便是技能可转化为即时的战斗力
不过可别漏了这个细节:全场掌声热烈之际,镜头扫到那位年轻嘉宾,他脸上的神情是特想插句话,可脑子好似被卡住
于那一刻,我蓦地发觉,倘若综艺始终一味推行“降维打击”,或许反倒会致使年轻人更添知识焦虑。
他人看节目是为了放松,我看完便赶忙去探究斯氏体系,比上班还疲惫,长此以往,娱乐性必定会被弱化。
我对节目组有一点小小的期望,便是让唐国强担任飞行嘉宾就好,别让他一直作为常驻嘉宾待着。
偶然来一次文化冲击,是惊喜;天天上课,那就变为上网课,留出些空间给纯搞笑、纯玩游戏,让大脑在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这才是姐妹们刷综艺的最优搭配。
毕竟我们工作一天都挺疲惫的,只盼在忙碌里歇一歇,还能听闻有人言及:“文化在派上用场时还挺酷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