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草原,生机盎然。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的草原上,一群群体格健硕的察哈尔肉羊正悠闲地啃食着丰美的牧草,养殖场负责人满都拉满脸笑意:“自从我们用上了自治区优质肉羊品种选育与推广协同项目推广的‘放牧+补饲’技术,羔羊成活率从原来的75% 涨到了88%,每只羊能多赚120多元,今年打算再扩养200只。”这一幕,正是内蒙古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优质肉羊品种选育与推广”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自项目启动以来,相关团队聚焦内蒙古优秀地方肉羊品种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的核心困境,以察哈尔羊、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三大优质品种为核心,以配套技术体系为支撑,在草原上掀起了一场“肉羊品种升级革命”,不仅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内蒙古肉羊产业的竞争力迈上了新台阶。
锚定痛点靶向施策
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肉羊产业是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现阶段面临着“选种选育滞后、品种利用不高”等问题,优质地方品种因为缺乏系统选育,性能有所退化,这不仅影响农牧民收益,更制约了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内蒙古肉羊产业的“痛点”。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聚焦 “三农”工作,连续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要加强地方特色品种保护与利用,为农牧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
“优质肉羊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作为内蒙古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的重点工程,在项目申报立项时,便将“政策导向”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绑定:一方面,严格遵循种业振兴行动中明确要加强地方培育品种持续选育要求,选择市场推广应用效果,农牧民反映较好的察哈尔羊、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3个地方良种作为推广核心;另一方面,针对农牧民在养殖中遇到的“品种选不好、技术用不对、效益提不高” 等实际问题,构建了“品种+技术+示范”的协同推广模式。
该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奶业技术处副处长刘荣从事畜牧工作10多年里,带领团队深入内蒙古8个盟市的20多个旗县,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据刘荣介绍,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是有约80%的中小养殖户对“优质品种”的认知停留在“长得快”的层面上,忽视了肉质、抗病性等关键指标;二是65%的养殖场缺乏科学的选育和饲喂技术,导致优质品种的性能无法充分发挥。“比如,有的养殖户引进了巴美肉羊,却还用传统的‘靠天养羊’模式,冬天没做好补饲,羔羊死亡率高达20%,这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好品种优势,还降低了农牧民养殖效益,影响了好品种的推广利用。”刘荣举例说道。
针对上述问题和实际需求,刘荣团队将该项目目标明确为“三个提升”:一是提升优质品种覆盖率,让更多农牧民用上“察哈尔、巴美、昭乌达”等良种;二是提升配套技术普及率,让科学养殖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三是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提高养殖效益,让农牧民实实在在增收,使让内蒙古肉羊在国内外市场更有 “话语权”。
三大本土良种彰显“硬核实力”
“要让农牧民认可,首先得让他们看到‘好品种’的真本事。”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畜牧所副所长何小龙告诉记者:“察哈尔羊、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能成为项目核心推广品种,绝非偶然,这三个品种均是以世界著名的细毛羊品种‘美利奴羊’为父本,结合内蒙古不同地区的优良本地母本杂交培育而成,既继承了父本生长快、产肉率高的优势,又保留了母本耐粗饲、抗病性强、适应本地气候的特点,是‘量身定制’的内蒙古地方良种。”
据了解,巴美肉羊是上世纪90年代在巴彦淖尔培育的品种,经过30多年的选育,现在的巴美肉羊6月龄羔羊平均体重能达到45公斤,比普通蒙古羊重15公斤,屠宰率能达到50%以上,而且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适中,很受屠宰企业和消费者欢迎。昭乌达肉羊是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以当地的细毛羊和蒙古羊为母本培育而成,特别适合内蒙古东部半农半牧地区的气候和养殖条件。以前养的普通羊,每年都会因为冬季严寒或春季疫病损失10%左右的羔羊,而昭乌达肉羊的羔羊成活率能稳定在85%以上,有的养殖户甚至能达到90%。而且昭乌达肉羊的母羊年产羔率能达到180%。察哈尔羊是内蒙古的“后起之秀”,但发展速度最快,现在已经成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场的“首选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高、群体整齐度好”的特点,特别适合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好品种离不开好技术,就像好种子离不开好土壤。”刘荣告诉记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推广优质良品种”,更在于“推广让优良品种发挥最大效益的配套技术”。为此,刘荣带领团队构建了“三大核心技术体系”,从选种选育、饲喂、管理三个维度,为农牧民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
在肉羊选育技术方面,团队从“种羊选择、系谱记录、后代测定”三个环节严格把控。“我们会测量种公羊的体重、体高、胸围等指标,还要检测它的肉质成分,只有各项指标都达标的种公羊,才能用于配种。同时,我们会给每只种羊建立‘系谱档案’,记录它的父母、祖父母的性能指标,避免近亲繁殖,保证品种纯度。”在巴彦淖尔市巴美肉羊种羊场,技术人员对种公羊进行性能测定后表示。
在放牧+补饲技术方面,则是注重平衡“生态”与“效益”的“智慧方案”。“如何在‘保护草原生态’和‘提高养殖效益’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根据内蒙古不同地区的草原类型和季节变化,制定了‘季节性放牧+精准补饲’的方案,就是夏季草原牧草茂盛时,适度放牧,让羊吃到新鲜牧草;冬季牧草枯黄时,停止放牧,用青贮饲料、干草和精饲料进行补饲;春秋季则根据牧草生长情况,灵活调整放牧和补饲的比例。”刘荣坦言。
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
推广优良肉羊品种和技术,不能“遍地撒网”,要先建示范,再以点带面,即“先建示范载体,再辐射带动”的模式。目前,该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已建成4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3个肉羊养殖示范村、6个养殖基地,这些“示范样板” 成为了项目推广的“活广告”。
“技术推广不能‘纸上谈兵’,要深入生产一线,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农牧民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该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养殖效益,让农牧民增收,如果农牧民赚不到钱,项目就是失败的。”何小龙表示,团队始终把农牧民的收益放在第一位,从品种选择到技术推广,都以“提高农牧民收益”为出发点,让更多的内蒙古农牧民养上优质肉羊,让内蒙古的优质羊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草原牧区因为肉羊产业的发展而更加繁荣。
据了解,下一步将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生态养殖模式升级等多维路径,对地方优良品种进行持续选育,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增效。针对家庭农场饲草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品种改良与生产效率滞后等问题,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现肉羊养殖从“粗放经营”向“精准高效”转型,并为我区肉羊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和贡献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