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最近谁的作品特别让人眼前一亮,不少人都会提到《生万物》里那位演技特别戳人的女演员——邢菲。说实话,她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人,反而已经默默拍了十来年的戏,只是一直没被大多数人记住。这次不一样,她演的那个角色宁苏苏,尤其是几场情绪爆发的哭戏,真的让好多人看完直呼“演技太有代入感了”。
这种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一个演员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终于有一部作品把她推到大家面前。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圈里不算少见,有些人可能凭借某一个反差极大的角色突然被看到,也有些人是等到一个和自身特质极度契合的本子才终于出圈。邢菲应该就属于后者。
说起来,她一路走到现在真不是那么容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她小时候压根没走“普通孩子”的路。别人上幼儿园是玩游戏唱儿歌,她倒好,直接被体校挑中去练杂技了。那时候才多大点啊,爸妈和奶奶一商量,觉得是条出路,就送进去了。杂技这行当,听着厉害,练起来是真的苦。受伤算是家常便饭,据说老师要求还特别严格,练不好藤条就直接抽过来。她自己后来也回忆过,说有一次高跟鞋直接踩到尾椎骨上,那种疼一辈子都忘不掉。
六年文工团的经历,对她影响也挺深的。那么小就当兵,吃住训练都在部队,性格里自然就多了一份韧劲和规矩。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导演去文工团选人时,会一眼看中她——14岁就拍了人生第一部电影。虽然没激起太大水花,但总算让她摸到了表演的门槛。
不过真正让她决定走演艺这条路的,还是成年后的那次选择。离开稳定的文工团工作、自己去报名参加选秀,说起来轻松,其实挺需要勇气的。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她从小练杂技、待部队,文化课根本没系统学过,更别说英语了。结果在节目里,被导师当面说“衣不得体”“英语一窍不通”,换谁听起来都挺难接受的。
但你说这些批评有没有道理?从某些角度看,可能确实是为她好——比如担心跳舞时吊带衣服容易走光;但从另一面看,这种“刁难”也暴露了行业某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按部就班学英语、穿得体,有些人就是半路出家、带着不一样的生命经验闯进来的。好在邢菲也没被这些批评绊住脚,节目结束后还是签了公司、正式进了圈子。
之后那几年,她其实没闲着,拍了不少戏,尤其是偶像剧居多。但说实话,这类题材往往重剧情轻演技,观众光顾着看甜不甜、虐不虐,很少会特别注意表演的层次。再加上那段时间同质作品扎堆,她也没赶上什么出彩的角色,所以一直不温不火。
但转机往往就来得出其不意。《生万物》这个本子,题材偏现实向、角色内心戏多,正好需要她这种能沉下来揣摩人物的演员。她也没浪费机会,好几场戏的情绪转换细腻又自然,尤其是那种“憋着哭但又不让你觉得她在演”的劲儿,特别抓人。所以剧一播完,好多人才反应过来:原来她演技这么好!
回过头看,她能撑到这一天,其实和她从小练杂技、当兵的经历分不开。那种能吃苦、有韧劲、低调干事的性格,让她在没人关注的日子里也能静得下心磨演技。换句话说,不是她突然变了,而是行业终于等来了一个适合她的舞台。
所以你说她爆红是运气吗?是,但不全是。运气是机会来了,但能接得住、演得亮,靠的还是过去十几年的积累。现在很多人夸她“剧抛脸”“演技派”,其实这些标签都不是白来的——没有前面那些年一部部戏的打磨,也不可能有今天这个“刚刚好”的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