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江娱乐网 浩江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先锋 »

原创 马思纯坦言减药:一场综艺如何成了她的“心理疗愈场”?

当日的陪看环节里,马思纯突然说出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要完全停药,我会第一个告诉团队六个人。”这番坦诚像一扇窗,打开了她与抑郁焦虑抗争的新章节:不是靠一个人硬撑,而是在集体的陪伴里慢慢走向疗愈。

她曾经深陷情绪困扰,如今首次公开表示已主动减少抗抑郁药物的剂量,并把这次转变归因于参加综艺后心态的根本改变。她说,花少团在她心里早已成了“医生”,正是团队带来的安全感,让她在多年吃药后,第一次敢于尝试戒药。

这一路的走向,表面看似普通,实则充满情感的支撑与细节的关照。在花少第7季里,马思纯没有被要求“表演快乐”,反而获得了全团的无条件接纳。那英、陈数、龚俊、李沁、张晚意等人成为她的情绪支架,彼此之间自成一条支持链:夕阳若让她忽然难过,龚俊会用“夕阳无限好”来接住情绪;张晚意则在她耳边轻声安慰:“现在只能让自己试着有个好心情吗?”遇到压力需要释放时,那英会带她爬树呐喊,在非洲雨林的场景里一起喊出“忘记不开心”的口号。

节目组也展现出难得的克制与尊重,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明确避免拍摄她服药的镜头,并全程细心关注她的情绪需求。在集体劳动时,马思纯一度选择沉默,其他人没有打扰,而是把节奏照顾好、给她空间;李沁、张晚意等人则以各自的性格互补,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持。

更值得注意的是,马思纯开始把自然环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场。她在稻田里劳作,感受到“劳动能带来纯粹的快乐”;在雨林的呐喊环节,她把积压的情绪宣泄出来。这些看似简单的体验,逐渐成为她减少药物依赖的重要支撑。

这不是一个“明星卖惨”的故事,而是真实呈现社会支持如何成为心理疗愈的关键变量。从需要药物维持情绪稳定,到主动减药、并计划未来彻底戒药,马思纯的转变让人看到:治愈,往往不仅来自药物,更来自被接纳的安全感、被理解的瞬间,以及共同经历的自然体验。

她的坦诚,或许能让更多人明白:抑郁并不等于脆弱,疗愈也不需要完美。真正的勇气,是愿意让别人陪你慢慢好起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浩江娱乐网 » 原创 马思纯坦言减药:一场综艺如何成了她的“心理疗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