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采访中,演员王凯分享了自己对于综艺节目选择的看法。他指出,如果你想往演员的方向发展,那么在参与综艺节目时要谨慎把握“度”。太多的综艺曝光可能会让大家对你所饰演的角色产生乏味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想让观众对你的角色保持新鲜感,选择综艺时就需要多一些思考。

其实,在娱乐圈,曾有不少前辈也提到过,演员频繁参加综艺节目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其实是一种消耗。比如白鹿,她在横店扎根,接连不断地出演玄幻剧,造成角色同质化严重。而在综艺节目中,她又总是笑得特别灿烂,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在看到她的新戏时,首先想到的却是她在综艺中那种大笑的模样。结果,很多人只是略看几分钟就放弃了这些新剧。这样的影响不仅损害了她个人的演艺事业,也间接影响了剧组和同行的声誉。

再如那些常见于综艺节目的人物,比如邓超、陈赫、沙溢、李晨、郑凯等,他们在综艺中鲜明的表现,使得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难以带入到角色中去,反而总是联想到他们在节目中的搞笑瞬间,这样的反差实在让人感到尴尬。

一些演员对此有着各自的看法。陈建斌就认为,真正的演员不应该参与真人秀,以保护创作的纯粹性。刘学义则表示会尽量减少参与综艺,以维护他未来角色的塑造空间。胡歌抱持着通过角色传递神秘感的理想,力求避免过多暴露自己的性格特征。张译则坚持不参加真人秀,专注于影视作品,坚守自己的职业底线。温峥嵘更是多次表示自己从不参与采访或综艺,因为她相信神秘感能增强角色的代入感,过多曝光反而会让观众难以区分演员与角色。

对于朱一龙来说,成为一名演员而非“明星”是他的信念。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都是因为他主演的电影,无论是为了宣传还是分享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没有新作品时,他会选择“隐身”,静心沉淀,学习新的表演技巧,阅读书籍,琢磨角色的深度。因此,当观众再次看到朱一龙的作品时,往往能够很快投入到他所饰演的角色中,与角色的情感经历共鸣,无论是悲是喜,他总能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朱一龙更是认为,演员的魅力在于通过不同角色去体验超越自身经历的生命广度。他在选择角色时,会仔细衡量自己当前的状态与角色之间的契合度,并通过真诚的表演传递故事的核心。他对“演员”身份始终保持一种敬畏,主张将个人能量注入角色,而不是只追求光环。在《河边的错误》中,他采用了戏剧化、外放的表演方法,以突破以往的演绎框架。

朱一龙深知,演员的光芒完全依赖于观众的认可,正是观众的支持,让他闪烁着些许光辉。他始终把创作放在首位,认为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作品的质量,而不是外界条件的好坏。他呼吁每位创作者用好故事和出色的表演去赢得观众的喜爱。他坚信,在中国日益安定、富强的环境下,文艺工作者能够更加自由地追求理想,而演员的责任便是以作品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的声音,他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它将变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