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挑事儿,这年头但凡电影名里带个“皇后”,基本都不太敢真难吃。你还没进影院,宣传片就一顿情怀轰炸——“真人真事改编”“女性逆袭”“感人至深”……加上马丽的脸一挂出来,好家伙,代入感、国民度、口碑初印象一步到位。
结果呢?你进了场、出了门,心里就五个字: 也就那样吧。
这不是拍得有多烂,而是太端着, 热是热了,馅真不香。
马丽这次演得很卖命,但观众早不吃“卖命”这套了
马丽演得不差,甚至是拼了命地演。你看得出来她想从“搞笑女”往“演员马丽”转型,用尽了力气。
那种“蹲地上分面条”的段落你可能已经在短视频里刷到了,情绪不炸、不泪奔,但很沉,很真实,是带劲儿的。
但你一个演员演得好,不代表这角色就立得住。整个“臧健和”的形象,说白了就像是你公司年会上那个“奋斗视频”的模板女主——家庭困难、男人跑了、带着娃吃苦、最后凭一口气干成世界连锁。
是励志,但也太顺拐。
马丽演得有层次,剧本却不给她空间。她眼神里有挣扎,台词却写得跟鸡汤段子一样。“苦”是苦的,“香”是真不香。
拍得很港式,但全是摆拍的“旧热闹”
电影想营造一种“九十年代香港烟火气”,霓虹灯、摊位、潮湿的楼道、夹着粤语的对白,全上齐了。但你要是真去过香港,或者看过那一批真港片,你就知道这电影拍出来的,是一种“被想象出来的热闹”。
就像是一个深圳摄影棚搭出来的香港码头,烟雾一喷、灯一打、群演一堆,氛围全给你堆满。可惜没有那股“真的活着”的气。
角色跟角色之间没化学反应,连马丽和她女儿之间的感情线都像是排练了八遍的舞台剧。你知道他们在演,但你不信他们在活。
有些桥段,不说恶心吧,就是骗不了人了
观众是能感动的,但不是傻子。那段被骂最多的糖水戏,我也得说说。
剧情是女主查出糖尿病,下一秒配角递上糖水,她接过来一饮而尽,还说“好喝”。
导演你是觉得观众没见过糖水,还是你真以为这是“港情味”?
观众是会哭,但不是会为尴尬桥段流泪啊。
这种“强行温情”,满片都是。明明女主已经苦得够可以了,非要加几个狗血桥段来逼你落泪。被老板骂、被流氓调戏、被日本人羞辱……全来了,节奏密不透风,压着你情绪反应。
但问题是,这种反应早就“被消费疲劳”了。你给观众看的是个“道德正确+情节俗套”的产品,而不是个真正的故事。
商战像中学辩论赛,逆袭靠一腔热血?
说句难听点的,《水饺皇后》前半段还像生活,后半段就像作文。
主角要开公司、开连锁、谈合作,甚至要跟日本商社正面杠,听起来像是要拍出个香港版《社交网络》。结果一看,台词居然是“我有骨气!”
……这跟现实的距离比糖水还甜。
你真想拍女性企业家的成长史,能不能给点真实商业细节?你不讲利率、成本、供货、周转,好歹讲讲人情世故、地头蛇、政策缝隙也行啊!
结果呢?就靠一句“我靠良心做事”,所有困难迎刃而解。
你信我是不信的,甚至有点怀疑这是不是给某个品牌提前做了美化预热。
女主故事里没有女性的“选择”,只有“痛苦+奇迹”
别跟我说这是“女性励志片”。这片子不是不女权,它是根本没认真看待“女性”这个命题。
你细看,全片里的女性,不是在挨打、就是在扛事,不是在流泪、就是在拼命。
马丽撑场,其他女角基本成了陪衬,红姐、女儿、顾客……没有人有自己清晰的意志,都是围着主角转的镜子。
电影最后是马丽赢了,事业腾飞,品牌响亮。可你问问她为什么赢?不是靠智商,不是靠策略,是靠“苦够了”。
那请问, 苦够了就能赢吗?谁来负责那些苦完还输的人?
最后这口饺子,我咽了,但别再加热第二碗了
票房它会赚,这是注定的。演员咖位有、题材讨喜、节日档期卡得准。
但电影真正值钱的那部分,它没给出来。
你让观众看一个打拼的女人翻身,本来是有意义的。可你不能只讲“她撑过去了”,你得讲“她怎么做到的”。
这就像饺子,皮包起来、锅烧热、水一滚,看着像那么回事。但你咬下去才知道,馅儿太碎、味儿太淡,吃得下但回不了味。
《水饺皇后》拍得很稳,也正是这份“太稳”让它注定只能是个过客。
一口吃下去,管饱。但你问谁还想吃第二次?没人。
想拍逆袭,不一定非得拍成模范作文;
想拍女性,也别每次都靠眼泪和委屈凑字数。
这世界已经够苦了,观众想看的是 从烫到香,而不是一直在水里煮的东西。
《水饺皇后》水开了,但不香,真不香。